关于美国关税政策反复无常的新闻,已经成为特朗普第二任期内的日常报道,有时都让人很难想起他当初为什么走上这条路了。
4月2日,特朗普宣布“对等关税”政策,引发全球“地震”;在多方压力下,他在4月9日宣布暂缓“对等关税”90天,即7月9日截止。然而,当地时间7月7日,特朗普再次签署行政令,将“对等关税”暂缓期延长至8月1日。随后,他致信日本、韩国等14国,敦促他们尽快与美国达成新的贸易协议。
所以,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折腾”,特朗普究竟想从中得到些什么?
特朗普曾对他的关税政策做过很多解释,他将关税当成一个能包治百病的经济工具。他的理由可以归结为四个目标:重振美国的制造业;增加美国财政收入、减轻美国人的税负;平衡贸易逆差;以及施压外国让他们制定对美国有利的政策。
在特朗普上任的头几个月里,他确实用关税在这些目标上都取得了一些进展:一些公司宣布要在美国投资建厂;美国每个月都能收到好几百亿美元的关税收入;据统计,美国4月的贸易逆差直接减半;同时,特朗普确实通过威胁要提高关税,成功让多个国家坐到了谈判桌前。
然而目前来看,这些初期的成功迹象,可能更多是因为整个经济体系受到了一次突然的冲击,导致公司、消费者和企业都在紧急调整以适应关税。经济学家坚持认为,光靠关税能办成的事是有限的。
特朗普的第一大目标是重振美国的制造业。3月,特朗普在“空军一号”上和记者说道:“我跟你们讲,等着瞧吧。工作机会会有的,工厂会重新开门的。一切都会好得很。”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特朗普经常强调:国内制造的商品要减税,国外制造的商品则要加税。当月,在美国国会联席会议上,特朗普威胁道:“如果你不在美国生产你的产品……在特朗普政府治下,你就得交关税,有些情况下,这关税还挺高。”
关税政策实施后,特朗普到处宣传自己赢得了几场胜利:苹果公司说要投资5000亿美元在美国搞制造;通用电气说要花5亿美元把一家工厂从中国搬到美国去;通用汽车说要花40亿美元扩大在美国的生产。不过据消息人士透露,这些公司方面都表示,很多这类决定其实是在特朗普关税政策之前就定了的,因为工厂从规划、建设到投产,往往需要好几年时间。
美国制造业的另一个大麻烦是:美国国内现在很难找到技术熟练的制造业工人。据劳工部5月报告称,目前美国的制造业有41.4万个职位空缺。而且美国的劳动力成本比其他国家高得多,有专家估计,如果iPhone在美国生产,成本会飙升到3000多美元(约合21000人民币)一台。
所以,美国制造业的就业岗位根本没有繁荣起来,甚至恰恰相反。据美媒统计,特朗普刚上任头两个月,制造业岗位确实增加了9000个。但在过去的两个月里,每个月都减少了7000个岗位,现在制造业岗位总数比特朗普刚上任时还要低。
由此可见,关税最终或许能帮助美国恢复一部分制造业。但就像特朗普经常提醒的那样:“你在美国生产产品,就不用交关税。”这意味着,如果公司真按特朗普说的做了,那美国就没法从他们身上收到关税了,这便会影响到特朗普在意的另一个点——关税收入。
美国今年的关税收入
关税收入方面,特朗普此前曾对能收到多少钱做过“天文数字”般的预测,他说关税每年能带来数万亿美元的收入。
在4月参加完教皇方济各的葬礼,登机回程前特朗普说:“我们会赚很多钱,然后给美国人民减税。”然而据专家计算,如果想做到这点,关税需要高到离谱——比现在特朗普政府已经设下的、创历史纪录的关税水平还要高得多。
据公开数据,美国联邦政府每年从所得税里收上来大约3万亿美元,而美国每年进口的商品价值也差不多是3万亿美元。阿波罗全球管理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托尔斯滕·斯洛克说,这意味着,关税税率可能得设到200%,才能完全替代联邦所得税的收入。
而现在关税收的钱离这个目标差远了,据美国财政部表示,特朗普上任以来收的关税还不到1000亿美元,在过去几个月里,每个月也就收了200亿美元左右。
而且这里还有个问题,一些惩罚性很强的关税,本来就没打算长期存在。特朗普说过,如果他的目标达成了,某些关税就会取消。这就表明,靠关税取代国内所得税的可能性变得更小了。
将目光从国内转向国外,每当提到关税,特朗普对外经常使用“公平”二字。当美国与其他国家存在贸易逆差时,特朗普常常称之为“补贴”或“损失”。
于是,特朗普于4月2日推出了“对等”关税,其计算方式是将美国与外国的商品贸易逆差削减一半。那些美国从其进口大量商品、但向美国出口量很少的国家,被征收了最高的对等关税作为惩罚。
根据美国商务部的数据,特朗普的关税最初对商品贸易逆差影响很大,把它从4月的大约1300亿美元缩小到了5月的600亿美元左右。然而5月份,外国减少了对美国出口产品的购买,贸易逆差再次扩大。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贸易逆差既不是损失,也不是补贴,事实上,它们反而可能反映出经济强劲。他们认为,时间一长,关税不太可能真正缩小美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逆差。根本原因是,很多国家在别国生产商品成本更低,而且很多产品美国根本生产不了。
除了真的想要达成什么目的,特朗普还经常把关税威胁当作一把悬在国家、公司或行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当地时间7月7日,他在社交平台“真相社交”上公开了两封分别给韩国和日本的领导人的信,指出两国将在8月1日面临25%的关税。显而易见,这个期限是在给这些国家更多的时间去加码谈判协议。
不过这招并不总是管用。关税威胁没能说服苹果把iPhone制造搬回美国,也没能让美国汽车制造商关掉它们在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工厂。而且,如果关税针对的对象最终屈服于特朗普的要求,那么这些关税也得取消,这又会损害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目标。
加拿大总理卡尼与特朗普会谈
综上所述,特朗普目前确实用关税在初期赢得了一些胜利。但从长远来看,关税很可能无法实现他所有的宏伟目标,原因就在于特朗普的目标常常是互相矛盾的。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如果关税是用来施压的,那么一旦对方屈服,关税就得取消,这就意味着没有关税来平衡贸易了;如果关税是为了促进美国制造业,那它就没法同时筹集大量收入来抵消所得税;以及,如果美国人都去买美国制造的产品了,那就没人去买要交关税的外国货了。
如果使用得当,关税政策确实能通过让外国货变贵,来促进国内生产。但是,想同时实现所有这些效果,理想主义者特朗普可能就显得不太现实了。
(编辑:Yvon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