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最近的关税政策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自今年年初开始,种种波折已经持续了数月。眼看着8月1日即将成为这一政策正式实施的日子,曾任美国总统的特朗普在其第二个任期之初便迅速掀起了这场风波,其主要目的是针对全球贸易不平衡的问题。他认为美国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受到不公正对待,年均的贸易逆差高达数千亿美元,因此有必要借助关税这一工具,以便在贸易中寻求一种平衡。从4月5日起,美国对其他国家的所有进口品开始征收10%的基础关税,这几乎是不可逆转的决定。而对于那些与美国存在巨大贸易逆差的国家,更是追加了额外的关税,起初的实施日期定为4月9日,但后来被推迟至8月1日,以便各国有机会进行谈判。最终,许多国家在截止日期之前纷纷签署了协议,包括欧盟、日本、印尼、菲律宾和越南等,关税率从15%到20%不等,几乎所有的先前抵制都让步妥协了。
然而,中国在这场关税政策的浪潮中却显得格外特殊。名单上,其他国家都必须在8月1日前达成协议,否则将按照既定计划执行更高的关税,甚至可能面临加倍的惩罚。然而,中国却不在这个“最后通牒”的框架下。美国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在7月29日公开表达了这一点,他明确指出中国与美国的关税谈判正在进行一种特殊的轨道上,有专门的团队处理此事,绝不会受制于8月1日的时间限制。他的话显得非常坦率,表明其他国家必须在截止日期前完成协议,而中国则可以按照自己的步调进行谈判。之所以中国能够从中获得例外,并非美国恻隐之心,而是一种现实的无奈。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掌握了许多重要的资源和谈判筹码,美国无法简单粗暴地处理和一刀切。
要理解这一切,还需追溯到背景。今年2月1日,特朗普在考虑边境安全和毒品流入问题时签署了行政命令,向中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的进口产品加征关税,对于中国的额外关税设定在10%。紧接着,3月4日这一比例提高到20%,4月2日又涨至34%,最终对于中国的进口商品,关税峰值甚至达到了145%。而中国方面并没有袖手旁观,从2月10日开始就对美国的煤炭、液化天然气加征了15%的关税,同时针对原油、农用机械、大排量车辆的关税也设定在10%。到了4月4日,中国再度宣布对美国出口到中国的商品征收34%的关税,5月的关税政策也经过调整。双方在关税方面你来我往,但到了5月12日,在日内瓦的会谈中,双方同意将关税下调至30%和10%,并暂停90天继续磋商。这显示出中国与其他国家在谈判节奏上的不同:它并不急于在8月1日之前达成协议,而是愿意进行长期谈判。
为什么中国能够拖延时间,主要是因为其拥有强烈的反击底气。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对于稀土等关键材料的控制。中国目前掌握着全球稀土供应的80%以上,今年4月起加强了对稀土的出口管制,令美国的电子和国防产业感受到了不小的压力。这使得很多科技公司和汽车制造商都不得不依赖于中国的零配件,一旦供应链中断,那么成本势必会飙升,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同时,中国的整体经济体量庞大,外贸韧性也很强,去年中国的出口额依然保持增长,未受到关税政策的重创。与之相比,许多其他国家如日本、欧盟等更加依赖美国市场,因此即便仅仅是口头上喊两句的反对,他们也不得不低头妥协,签署协议以避免承受更高的惩罚。印尼和菲律宾的关税率最终定在19%,越南为20%,欧盟和日本则都选择在15%左右,这些都是在7月底之前敲定的,以免在8月1日之后遭受更大的损失。
美国方面也在对此局势进行深思熟虑的计算。特朗普的团队意识到,对中国采取强硬态度存在巨大的风险。在4月9日,由于关税消息引发股市大幅下跌,道琼斯指数一度下滑了2000多点,白宫不得不赶紧发布声明,暂停对非中国国家的额外关税90天,从而使股市得以反弹9.52%。这表明,美国经济并不承受得起一场全面的贸易战,特别是在与中国脱钩的情况下。企业和游说团体普遍活跃,于各个角落强调对供应链的依赖,特朗普无法忽视这一点。商务部的数据也显示,美国原计划对中国的半导体、制药和铜类商品加征关税,但随后却选择了部分豁免或推迟以避免对自身经济造成伤害。与之相比,其他国家并没有类似的筹码,只能被动接受美国的“最后通牒”。
中国的特殊地位不仅是对当下形势的反映,更是中美贸易战长期格局的一部分。从特朗普的第一次执政开始,2018年3月他就针对中国的钢铝产品加征关税,并展开了针对500亿美元中国商品的知识产权调查,而中国则对此进行了128项美国产品的反击。随后的博弈中,美国不断升级关税,中国也采取了应对措施,2019年5月时,美国的关税上升至25%,中国对60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加征了关税。
2020年1月签署的第一阶段协议中,中国承诺增加采购美国商品,但其实执行并没有完全到位。在拜登任期内,整体关税水平维持在19%左右。特朗普上台后又一次升级政策,但中国通过对等的关税反击及稀土管控,成功守住了阵地。有数据显示,尽管到2025年上半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有所下降,但整体外贸依然强劲,通过“一带一路”倡议转向了其他市场。
说到底,中国之所以成为这个谈判中的例外,归根结底是其实力在发挥作用。中国以实际行动证明,关税战无法将其击垮,反而让美国在对抗过程中变得小心翼翼。其它国家只能被动承受压力,而中国则在这场博弈中获得了更多的主动权。稀土资源的控制使得美国科技企业感到恐慌,许多工业链条突然中断,工厂面临关闭的边缘。特朗普的团队也不得不承认,迅速脱离中国市场是不可行的。尽管中美第三轮谈判在瑞典进行尚无重大突破,但局势得以维持稳定,双方会在未来继续磋商。预计在年底前,双方将举行多轮面对面的会谈,以逐步缓解紧张局势。
从长远来看,这场贸易博弈将考验两国的耐力。中国通过稀土管控和关税的调整,稳住了自己的底线。而美国尽管表面强势,内部却压力重重,国会和法院也开始对特朗普的权力施加挑战。在未来的几个月和年份里,国际贸易法院可能会就IEEPA(国际经济紧急经济权力法)规则进行裁定,特朗普政府已经提出上诉,但关税问题仍将存在。
总之,中国的例外地位并不是偶然,而是其强大的综合实力的直接体现。经济规模的巨大、供应链的关键地位以及反击能力的强大,使得美国无法一视同仁地对待。8月1日关税政策的实施,其他国家都咬紧牙关接受了这一政策,而中国则走出了一条独立的路径,以继续进行博弈。这一切都提醒我们,在贸易战中没有绝对的赢家,拥有底气的那一方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中国的事实证明,尊重来自于自身的努力,而不是他人施与的恩惠。未来的中美贸易走向仍需通过谈判来决定,但中国在贸易战中的例外地位已经牢牢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