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公子谈特朗普与美欧贸易协议
特朗普团队过于乐观地看待国际关系,忽视了全球经济的复杂性。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固然在许多交易中占据优势,但并非所有国家都愿意屈从于美国的单边主义。如今,虽然美国从某些国家身上获得了短期利益,但这些国家并非甘愿忍受美国的霸凌行径。在未来,一旦时机成熟,这些国家必将采取强有力的反制措施,回击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
最近,美国和欧盟达成了一项所谓的关税协议,特朗普对此表示高度赞扬,称其为一项重要的胜利。他的言辞重点集中在三点:欧盟同意实施15%的关税,承诺购买7500亿的美国能源,并追加6000亿的对美投资。然而,冯德莱恩(欧盟委员会主席)所说的“15%是最好的结果”激起了欧洲多国政界的不满。法国总理贝鲁愤怒地在社交媒体上表示:“自由联盟若选择屈服,那将是黑暗的一天!”匈牙利总理欧尔班也毫不留情地批评道:“特朗普把冯德莱恩当早餐吃了!”可见,欧洲各国对这份协议并不买账,内外压力加剧。
冯德莱恩的策略似乎并未能够平息国内外的不满。首先,法德之间的裂痕愈发明显。德国总理默茨称协议“避免了贸易战”,然而法国却立刻启动了反胁迫机制,授权对美国征收报复性关税,并针对苹果、谷歌等科技巨头展开打击,甚至可能禁止美企参与欧洲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与此同时,英国也趁机提出自己的利益,按照英美协议,英国汽车可享受10%的关税优惠,而德法的汽车则需要承受15%的重税,这使得大众汽车等德国企业在关税压力下的经济损失愈加沉重,仅上半年便损失了超过105亿港元。
德国《世界报》揭露,特朗普曾被容克(欧盟委员会前主席)用“购买大豆”作为手段糊弄过去,实际上这笔交易凭借市场价格低廉自然达成,而冯德莱恩现在采用了类似的策略。她押注在2027年,美国天然气产能过剩,价格暴跌时,欧盟企业将大规模采购美国能源。这一策略的成功与否,仍充满变数。
关于6000亿美元的投资承诺,特朗普将其称为欧盟的新投资承诺,但实际上,欧盟内部人士透露,这些投资大多数是原本就已经规划好的项目。比如,德国大众早在2024年便宣布将在美国投资200亿美元建设电池厂,而这项投资现在却被重新包装进协议中,作为额外的投资数额。荷兰外贸大臣直言不讳:“所谓新投资,不过是旧瓶装新酒。”
由此可见,欧盟各国早已心知肚明:美欧的传统关系早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份美欧协议并未稳固两者的关系,反而揭露了欧盟在安全依赖、产业利益和战略自主上的矛盾。冯德莱恩虽口口声声称“15%是最佳结果”,但这句话无法掩盖法国将其视为投降书、德国将其当作止痛药、而中东欧则看作美式霸权的耻辱柱。
许多欧盟外交官和前官员已公开承认,这是一项战略失误。若欧盟在美国4月初征关税时,能够像中国、加拿大一样立即启动930亿欧元的报复清单,而不是因内部分歧而妥协退让,今天的局面就不会让特朗普轻松操控。前脱欧谈判官员里克莱斯也深感痛惜,认为如果欧盟及时与中国合作反制,局面可能会大为不同。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欧盟完全有可能改变立场!特朗普在其第一任期内就曾发起关税战,当时欧盟曾做出不少让步,但最终特朗普未能连任。虽然历史不会完全重演,但局面常常有类似之处:2018年,容克通过“大豆交易”拖延了特朗普的关税战,而2025年,冯德莱恩的“能源承诺”实际上不过是同样的剧本。欧盟虽表面上签署了这份“城下之盟”,但暗中已经为未来的反击埋下了伏笔:通过法律漏洞推迟执行、随时启动报复清单以及通过东方市场替代输血。
而特朗普仅剩三年的总统任期,这恰恰是欧盟手中最致命的倒计时器。毕竟,当白宫换了主人时,特朗普在高尔夫球场上签署的这份薄纸协议,终究无法与布鲁塞尔档案室中盖着27国钢印的正式文件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