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今年上半年,越南以7.52%的经济增长速度震惊市场,第二季度更是高达7.96%,不仅创下2011年以来新高,也打破了外界对越南受制于美国关税威胁的悲观预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增长疲软、地区贸易壁垒频现的背景下,这一成绩不啻为一场“逆风起飞”的硬仗,甚至有观察人士称,越南已经在用实际表现重新定义“全球南方”的经济韧性。
更值得注意的是,越南上半年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FDI)总额达到215.1亿美元,同比增长32.6%,为2009年以来的同期最高水平。这样的数据表面上看起来只是冷冰冰的统计指标,但背后其实揭示出越南一套成熟、有组织、有远见的国家经济应对机制正在成型:在地缘政治巨变下保持制度弹性、在全球价值链重塑中精准“卡位”、在中美博弈空隙中“借力打力”,越南已经不再是廉价劳动力的代名词,而是成为全球制造转移浪潮中的主角。但越南的这场“漂亮仗”,并不是在真空中打出来的。
7月初,美国与越南宣布达成新贸易协议,明确将“对等关税”由原定的46%下调至20%。这是一个看似妥协、实则精算的双边协定。美国让出部分关税优势,换来了越南市场的全面开放,背后是对中国制造的深度战略调整。拜登政府清楚,不能在没有替代供应链的前提下对华强硬压制,因此通过越南达成“软性转移”,既可维持本国企业的全球布局,也可施加长期制度性影响。
越南当然也明白这其中的风险。在享受美国投资与市场开放的同时,它也清楚自己正被卷入新一轮的产业与地缘秩序重构。越南总理范明政的公开讲话并不乐观,他直接指出越南经济仍面临“重大限制、困难和挑战”,这显然不是外交辞令,而是对未来形势的高度警觉。越南正在小心翼翼地在中美之间走钢丝,在接受美国市场优惠的同时,也要防止成为某种“战略附庸”。
然而,从目前的表现看,越南的政策执行力不容低估。经济增长来源正在从出口拉动型,逐步过渡到内生性结构优化,越南资本公司分析称,推动2025年增长的主因将是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复苏和行政改革,而非单一的外需回暖。这意味着,越南政府并未陷入“出口依赖症”,反而在逐步打造内需引擎。这个战略转型,无疑是从“世界工厂附属品”迈向“区域经济支点”的关键一步。
值得警惕的是,越南能否稳定驾驭这一局面,仍取决于外部政治气候的配合程度。越南面临的最大变数,不在国内,而在于美方对“对等”二字的理解是否持久。美国目前确实表现出务实姿态——下调关税、鼓励投资,但一旦美国内部政治风向突变,越南随时可能沦为替罪羊。与中国的战略博弈愈发激烈,美国在亚太的产业战略也更具工具性。在这种模式下,越南的“发展红利”很可能只是被授权使用的“结构性窗口期”,而非长期保票。
同样不容忽视的是区域竞争。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乃至孟加拉国等国都在大力推行“招商替代”战略,希望分一杯“去中国化”背景下的制造业转移红利。这一进程带来的是东南亚内部的结构性内卷。越南虽然当前数据亮眼,但其“成本边际优势”正遭受压力。一旦劳动力红利被其他国家削弱,再加上美方施压提高税收或施加监管条件,越南的高增长基础可能会被侵蚀得极为迅速。
在这种多重风险交错的格局中,越南的未来将取决于它能否在制度上进一步向纵深推进。越南政府试图通过行政改革打开发展通道,简化审批、推进数字治理、释放地方经济活力,这些都可能为其注入新动能。然而,这些内部改革若不能快速破除既有利益结构的掣肘,就可能沦为“口号式突破”,难以撑起一个中长期的结构升级大国梦想。
而在全球视角中,越南的角色正变得越来越特殊。它不再只是“全球价值链末端的组装国”,而是被赋予更复杂的经济与地缘任务。一方面是美欧跨国资本将其作为“中国+1”战略的枢纽,另一方面则是区域内各种政治、历史、民族结构导致的内外压力。这种结构性的“夹层角色”,让越南的发展路径充满不确定性,却也具备某种战略主动性——只要不被单边捆绑,它就能反复穿梭于各种大国缝隙中,为自身谋取红利。
因此,越南的7.52%增长不只是一个经济指标,而是一场全球格局博弈的缩影。越南已经跑在了“全球南方国家中等收入陷阱”前面一步,但若想真正走出属于自己的“第四路径”——即不同于东亚出口奇迹、不同于拉美资源依赖、也区别于印度式大国焦灼,就必须在内部治理和外部谈判双线突破。唯有如此,越南才能在这场全球制造业与地缘结构双重博弈中,真正站上牌桌,而不是被推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