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国外军事网站发布了一组数据,表示中国空军现役战机数量首次超过了美国空军,成为了世界上数量最多的空军。这个消息一传出,许多人都感到既激动又自豪,仿佛一个“中国空军的时代”已经到来了。
这种心情完全可以理解。回想起76年前,在开国大典的阅兵式上,我们的人民空军只有几架飞机,“飞机不够,我们就飞两遍”的场景至今让人动容。那时的艰苦和决心,深深印在了每个人的心里。从当初的“飞两遍”到如今的2000多架战机,这种变化确实令人震撼。然而,当我们为这项成就感到自豪时,或许我们还应该以一种平和、理性的心态,仔细思考这个“世界第一”的背后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应当如何去理解它。
首先,这个“第一”主要体现在“数量”上,它体现了我们强大的工业能力。数据显示,中国空军现役战机总数已经达到2018架,而美国空军是1808架。在数量上实现超越,确实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但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变化,它背后反映的是我们国家强大的、完整的航空工业体系和惊人的制造能力。
我们的战机队伍已经有了一个非常清晰的结构,类似一支合理编排的球队,分工明确,有前锋、中场和后卫。歼-10系列,就像灵活的中场球员,数量超过700架,主要负责国土防空和日常战备巡逻任务;歼-11系列,则像专注防守的空中优势战机;而歼-16系列,充当“炸弹卡车”的角色,载弹量大,功能全面,形成了全球最大、最强的重型多用途战机群。更加引人注目的是我们的高端隐身战机,歼-20已经装备了三百架,并部署在五大战区,同时它的改进型和双座型也在不断列装。而歼-35也已经开始服役,在隐身战机领域,我们已经有了显著的规模。
最重要的是,几乎所有这些战机,不论是轻型还是重型,非隐身还是隐身,几乎都由我们自主研发和生产。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自主决定生产多少、以多快的速度生产,完全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相对而言,美国空军虽然依旧强大,但普遍面临着战机“老龄化”的问题。比如他们的F-15、F-16等主力战机,许多已经服役三十多年,机体老化,故障率较高。尽管他们有先进的F-35和F-15EX,但由于新旧战机的交替问题,新飞机的交付速度赶不上老飞机退役或故障的速度。因此,我们在数量上的超越,实际上是我们持续、稳定、高效的制造业能力的自然结果。
接着,我们不能仅仅关注数量,还要关注“质量”和“体系”。现代空战早已不再是二战时期的飞机互相追逐格斗那么简单了,现代空战强调的是一个体系,是整套作战系统的协同运作。飞机就像拳头,但要打得准确、有力,还需要预警机、电子侦察机、数据链、加油机和运输机等辅助力量的配合。
在体系化建设方面,我们同样取得了巨大进展。我们的空警-500预警机具有世界领先的性能,配合运油-20加油机的支持,能够长时间在空中飞行,宛如一个移动的空中指挥中心,能够同时指挥和监控大量战机执行任务。此外,我们还拥有专门进行电子干扰、压制敌方雷达的歼-16D,这在现代空战中至关重要。这些辅助机种的完善和强大,使我们的战机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协同作战的有机整体,极大地提升了我们的战斗力。
从战机本身的质量来看,我们的进步同样不容忽视。歼-20配备了先进的雷达和远程霹雳-15导弹,其关键性能已经达到了甚至超越了国外同类装备的水平。此外,我们的战机大多“年轻”,这意味着更先进的技术、更高的出勤率以及更低的维护成本。打仗时,决定胜负的不仅仅是战机的数量,而是在关键时刻,能出动多少架处于良好状态的先进战机。
看看今天的中国,我们的利益已经遍布全球。我们需要保障安全的海上通道来运送货物和能源,也需要周边环境的和平来促进经济建设。一个强大、现代化的空军,正是我们家门口和海外利益生命线的“守护神”。它意味着别人不敢轻易挑衅我们,意味着我们有能力捍卫领空与安全,在关键时刻保护我们的发展与人民的安宁。这不是为了侵略他国,而是为了让他国不敢侵略我们,是为了“止战”,为的是保卫我们辛苦取得的和平发展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