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东欧战火传到世界各国的军事指挥中心时,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浮出水面:曾被寄予厚望的远程火箭弹和滑翔炸弹,在现代防空与电子对抗体系面前,效果大打折扣。

几款被广泛讨论的武器——美制“海马斯”多管火箭炮、被称作“智能炸弹”的GLSDB 等——虽然具备较高的制导精度和较远射程,但在面对密集的电子干扰与经实战检验、不断升级的防空网时,命中率和生存率明显下降。拦截次数持续增加、发射平台被摧毁的报道频繁出现,这让人不得不重新评估传统火箭弹在高强度对抗中的作用。

现代战争既有变化,也有延续。自2022年2月起的俄乌冲突,已经从一开始预想的短期冲突演变为一场长期拉锯战。随着西方向乌克兰提供大量先进装备,战场形态发生了显著改变:高精度、远程打击武器一度给俄罗斯后方带来压力,但俄罗斯也通过实战不断完善自己的防空与电子战能力,逐步提高拦截效率。2023年间,多次关于拦截海马斯火箭弹、GLSDB 和巡航导弹的战报表明:在一个技术成熟、组织严密的防空体系面前,单靠数量或单一技术进步的火箭弹并不能保证突破防线。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许多火箭弹和滑翔炸弹的飞行轨迹与行为相对可预测,给防空系统留有拦截机会;二是现代电子战能干扰导航与制导,使“智能”武器失去精度;三是要想持续投入高强度打击,需要稳定的弹药补给,一旦弹药耗尽,攻击力会迅速下降。总体来看,实战证明,仅靠单一武器类型难以改变高防护环境下的战场态势。

对中国军队而言,这场“活教材”也带来重要启示。以歼-20为例,这种第五代隐身战斗机的核心在于隐身和突防能力。一旦采用外部挂载火箭弹的方式执行对地打击,不仅会大幅增加雷达反射截面积,削弱隐身效果,也会延长飞机在敌防区内的暴露时间,增加被发现和被击中的风险。更何况,许多被设计为“智能”的火箭或滑翔弹,在强电子干扰下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因此,歼-20更适合把主要武器放在内部弹仓,保持隐身优势,同时通过先进空空/空地导弹实现精确打击。近年来歼-20的作战概念也在演进:既保留隐身突防的“隐身模式”,也能在取得制空权后切换到更高载弹量的“野兽模式”,以增强对空火力和持久作战能力。这样的灵活性,既兼顾了隐身与火力,也更符合未来高强度对抗的需求。

另一个明显的教训是,无人机在现代战争中作用日益突出,参与侦察、打击和电子干扰等多重任务,已经改变了许多传统作战方式。这场冲突暴露出无人机带来的复杂挑战,促使各国在防空和战术层面做出调整。中国也在积极推进有人机与无人机协同的作战理念,例如让双座或指挥型战机担当无人僚机的指挥与协调角色,以提升整体作战效率和生存能力。

总结来说,俄乌冲突提醒军事决策者:未来战争更强调体系作战、电子对抗与精准制导的协同能力。简单依靠大量、非隐身的火箭弹进行饱和攻击,在面对现代化防空体系时效果有限。真正决定战局走向的,将是能突破防护、精确制胜且具备抗干扰能力的武器与作战体系,以及人与无人平台之间的高度协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