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和韩国在关税问题上的谈判,越来越像是一场“有钱才有话语权”的博弈。美国提出了一个明确的条件:韩国必须先拿出3500亿美元成立一个投资基金,作为交换,美国会将韩国产品的进口关税从25%降低到15%。然而,这场谈判从七月的口头协议到现在,依旧没有签订正式协议,双方在背后各自较量,矛盾逐渐浮现。
韩国总统李在明的态度非常明确:如果完全接受美国的要求,不仅企业会面临严重损失,国家经济也有可能重蹈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覆辙。
3500亿美元的投资金额不是小数目,韩国自然不敢轻易承诺。
一切始于今年七月,当时美韩双方达成了初步共识:韩国出资3500亿美元成立投资基金,美国则会将韩国商品的关税降至15%。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双方都能接受的交易,但一进入细节的谈判,问题就开始显现。
美国要求韩国用更多现金进行直接投资,换句话说,就是希望韩国提供“真金白银”。而韩国则提出一个关键条件:既然要我投入这么巨大的资金,美国就得和韩国签订货币互换协议,以帮助韩国稳住韩元兑美元的汇率。否则,如果韩元贬值,投资风险将难以承受。
双方在这一点上坚持己见。美国强调“资金要先到位”,而韩国则认为“先要保证汇率稳定”。在谈判桌上,双方都不愿先妥协,僵局一时难以打破。
与此同时,现实的压力也在悄然加大。美国在九月正式对韩国商品加征15%的关税后,韩国的出口数据开始下滑。根据韩国海关的数据显示,经过工作日调整后,韩国的进出口总额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0.6%。如果回顾八月份,韩国的进出口还在增长6%,这一下急剧下滑,让人不禁感到担忧。
虽然总体上韩国在九月前二十天仍有18.9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但这一顺差的背后,全靠半导体行业的独力支撑。如果哪天半导体产品也遭到美国加税,韩国的出口局势可能会陷入危机。
特朗普的强硬态度无疑加重了韩国的压力。目前,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还没有被纳入关税加征名单,但特朗普已经表态,可能会将半导体列入加税清单。这对韩国来说无疑是个重大打击。根据韩国商工会议所的报告,在特朗普加征关税的政策下,韩国第二季度向美国出口的商品所缴纳的关税,比去年第四季度激增了47倍。
为了躲避关税的影响,很多韩国企业在此之前拼命提前发货,但这种做法只能顶住一时,无法长期维持。一旦“提前出货”的效应消退,韩国出口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面对美方的强硬姿态,李在明并没有保持沉默。他接受了多家外媒的采访,甚至在《时代》杂志上直言,如果韩国政府全盘接受美国的要求,他可能会面临弹劾。他警告称,如果没有货币互换协议作为保障,韩国贸然投资3500亿美元,可能会让韩国重蹈1997年金融危机的覆辙。
李在明还特别指出,韩国和日本在经济上的差距。日本外汇储备达到了4100亿美元,是韩国的两倍多,而且日元是国际货币,再加上日美之间本来就有货币互换协议,日方更有底气。而韩国的外汇储备较为有限,韩元也不是国际流通货币,因此不能冒险。
他的这番话清楚地表达了韩国的立场:为了短期利益,不可能拿国家经济去冒险。
与此同时,美国佐治亚州的一家在建电池厂突遭移民局搜查,三百多名韩国工人被拘留。虽然这些工人后来被释放并遣返回国,但这件事无疑让美韩关系更加紧张。李在明对此表示愤怒,但他又表现得相对谨慎,一方面表示无法接受韩国工人的遭遇,另一方面则向特朗普示弱,称这是执法过度,不是总统的本意。
李在明在国内的言论也有所表态,他在脸书上批评那些认为没有外国军队就无法保护自己的观点,称这种心态是“屈从心理”。这番话在当前的美韩谈判背景下尤为引人注目,既是对美国强硬要求的回应,也是在向国内外表明韩国的底线。
总的来说,这场关税谈判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贸易谈判的范畴。美国希望通过资金“买”韩国的诚意,而韩国则担心,若不小心一步错,可能会陷入金融危机。李在明的强硬立场导致谈判陷入僵局,但也让外界明确看到了韩国在这场博弈中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