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架全身哑光黑、机鼻棱线锐利的新一代歼-20A在2025年长春航展上静态亮相时,围观者还未完全消化其工艺细节,航空工业的另一只脚已迈入更深的领域——歼-20A量产线全面启动,而初代歼-20则被拍到挂载16枚导弹执行“杂活”任务。这一幕被外媒形容为“中国速度的空中版本”。
以目前的升级之势看来,歼-20A的“升级”似乎也并非简单的“换皮”那么简单。采用对纳米级的吸波材料和机身的精巧的传感器窗口的重新设计手段,竟将其本该具有的几百的雷达反射截面(RCS)压至了0.001平方米,仅仅就其对雷达的反射强度来说,就相当于一只飞鸟的反射强度了。
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它换上了咱们国产的涡扇-15发动机,推力一下子提升到了18.5吨,这可比美国F-22搭载的F119发动机还要厉害,在不开启加力的情况下,就能实现1.8马赫的超音速巡航。与以往的歼-10、歼-11相比,歼-20A的运用范围就大了好几倍,从北京到上海就仅需25分钟,其作战半径的扩展至3500公里,就可将远在太平洋的关岛基地也纳入了其可攻击的范围.,伴随这一系列的变化,歼-20A不仅从“顶级的刺客”一跃成为“重甲的终结者”,而且也将在未来的人机作战中扮演着“踹门的利器”的重要角色。
而初代歼-20的“退居二线”,实则是中国空军体系化作战思维的体现。挂载8枚甚至16枚导弹的“野兽模式”,并非牺牲隐身的无奈之举,而是针对特定战场的战术选择。例如在台海、南海等制空权巩固的区域,歼-20可外挂霹雳-17远程导弹,化身“隐身导弹卡车”,在预警机支持下构建500公里外的打击链,对敌方预警机、加油机等高价值目标实施超视距点名。这种模式下的歼-20,雷达反射面积仍低于传统四代机,其生存能力远非歼-16等非隐身平台可比。
双座型歼-20S的加入,进一步完善了空战拼图。后座飞行员专司指挥“忠诚僚机”集群,如六架无人机各携4枚导弹前出300公里,可在敌机射程外发动首波打击。这种“1+1>2”的协同,让歼-20S成为空中指挥中枢,而美军F-35因单座设计限制,至今未能实现同等级别的有人-无人协同能力。
中国战机的更新换代步伐,更是让外界瞪大了眼睛。从2011年首次试飞,到2025年实现型号更新换代,歼系列战机仅用了14年时间,就走完了美国F-22战机耗时近30年才完成的升级历程。可惜美国的F-35也只能拖到2031年才能实现“残血版”的交付,主要还是因为那几个难以解决的软件问题和对稀土的依赖将其推迟了。而中国的“滚动升级”之路则正是通过将六代的先进技术有序地下放至五代半的现役机型中去,避免了如F-35式那样“一步到位”的一头撞死在了升级的“泥潭”中。
歼-20的转型,标志着中国空军从“平台对抗”迈向“体系赋能”。当美国仍在争论F-35是否应外挂导弹时,歼-20已通过“野兽模式”验证了多任务潜力;当F-22因生产线关闭而升级无望时,歼-20A与歼-20S正以年产近百架的速度铺开。
这种“量产即领先”的节奏,背后是完整产业链与战略定力的支撑——正如网友戏言:“过于落后,可以展示”。
未来,随着歼-35加入编队,中国五代机家族将形成重型制空、轻重协同、指挥突防的三位一体格局。而歼-20的“杂活”,实则是大国空军成长中的甜蜜烦恼:当最新锐的武器成为体系中的一环,胜利已不取决于单一武器的锋利,而在于整个作战网络的高效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