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5年1月1日起,每孩每年发放育儿补贴3600元,至其年满3周岁——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28日公布。在全国范围面向育儿家庭发放现金补贴的举措,无疑具有开创性意义。
生育是家事,也是国事。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制定促进生育政策,发放育儿补贴”,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和热切期待。不到半年时间,这一政策正式落地,足见国家层面鼓励生育的决心。
就具体实施方案而言,这一政策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一,从补贴标准看,育儿补贴按年发放,现阶段国家基础标准为每孩每年3600元。这意味着,一个今年出生的婴儿,三年算下来可以获得一万余元的补贴,这可覆盖一部分“奶粉钱”。据统计,发达国家的育儿补贴标准各不相同,总体上每孩每年获得的补贴占该国人均GDP的比例通常在2.4%到7.2%之间。不同家庭生活方式不同,面临的生育压力不一,对育儿补贴的感受也不一样,但参考国际经验,我国的标准占人均GDP的比例比较合理。
二,从补贴范围看,一、二、三孩都纳入了育儿补贴范围。此前,不少专家和网友就呼吁,生育补贴应一视同仁,毕竟先鼓励生育一孩,才谈得上二孩、三孩,目前育儿补贴政策回应了大家的呼声。三是,从补贴衔接看,即便是2025年之前出生的婴幼儿,也能按补贴月数折算计发补贴。换句话说,虽然一些娃现在已满三岁,但家长还是能申领一部分补贴。此外,按照规定,地方可根据自身财力适当提标,提标部分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自行承担。也就是说,地方具体执行标准还可能有所上浮。“能宽就宽”,尽量将更多人群纳入政策辐射范围,体现了公共政策的普惠性。
发钱,一直被认为是鼓励生育的最直接举措。从结婚到生育,从养育到教育,再到住房和医疗等等,对普通家庭来说确实是不小开销。在育儿补贴之前,从中央到地方也都推出了不少“政策红包”,如实行税收减免,发放购房补贴、地方性的生育现金补贴等等。数据显示,去年全年出生人口954万人,相较2023年的902万人增加了52万人,种种鼓励生育的政策显然发挥了积极作用。
当然,真正推动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减轻千万家庭的育儿负担,还需要系统性的支持政策。比如,增加普惠托育点,缓解双职工家庭“谁来看娃”的焦虑;比如,建立生育政策成本共担机制,让大家能休、敢休“育儿假”;再如,养育一个孩子的辛劳和花费贯穿其整个成长过程,如何建立覆盖儿童成长全周期的综合性育儿补贴制度,也值得思考。多措并举实质性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才有助于真正缓解“不敢生”的心态。
一个社会生育观念和生育率的变化,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具有相当的复杂性。着眼现实,立足长远,稳定社会预期,才能达致多赢。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