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的人们都知道经济政策、货币政策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在古代这可是统治阶级掌握的秘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为了发展经济,支持战争,自然会采取不同的货币政策,那么三国哪家的货币最靠谱呢?
这里首先要说一下东汉的货币。汉朝西汉元狩五年,五铢钱率先在中原发行,至唐武德四年隋五铢废除,五铢钱历经沧桑700多年。五铢钱重五铢,上有“五铢”二字,故名。五铢钱是我国钱币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先后有10多个王朝和政权、20多个帝王铸行过五铢钱。因此,东汉的货币是五铢钱。
蜀汉货币
谈到蜀汉的货币,我们就要提到一个人,此人就是刘巴。诸葛亮曾说:“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刘巴)远矣!”很多人读到这个地方都会感到奇怪,刘巴凭什么能够得到诸葛亮如此的称赞,其实主要就是因为刘巴解决了蜀汉的货币问题。其实刘巴这个人向来看不起刘备,也一直不愿意辅佐刘备,但最终刘备占了蜀地。
据《零陵先贤传》,刘备攻打刘璋时,对士众讲:“要是平定西川,府库里的东西就是你们的了,我不会干预你们。”结果占领成都后,大家都争着到府库里取宝物,造成了军用不足,这让刘备很忧心。此时,刘巴对刘备讲:“这事容易,只要铸造价值百钱的货币,平衡商业市场的货物流通,让吏员开办官市,就可以了。”刘备采纳了刘巴的意见,只用了几个月,就做到了府库充实。
府库充实了,但蜀地百姓手里却没钱了。
这里边其实有点道道,在当时看来很神秘,但现在其实很简单。刘备铸造大钱,使大量货币进入市场,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刘备通过手中的大钱,从蜀地民众手中购买物资,这其实是运用“经济手段”变相掠夺财富的一种行为。所以蜀中豪族对刘备敌视也就很正常了,这属于典型的“涸泽而渔”。
东吴货币
据《通典·食货八》,在孙权统治时期,先是铸造了价值五百个五铢钱的大钱,即大泉五百。并立法打击盗铸。后来又铸造价值一千个五铢钱的大钱。推行几年之后,孙权发现市场并不认可大钱,老百姓也不接受,于是只好下令废止大钱的流通,货币改革的尝试失败!
铸造大钱是东吴一次失败的货币改革,对社会造成很坏的影响。孙权在发现问题后,能够废除这项不靠谱的货币政策,并且将百姓手中的大钱作价收回,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对民生的重视。刘备铸造大钱充实府库,看似赚了,但是,从民心方面来讲,则是亏了。孙权作价回收大钱,看似亏了,但是从民心方面来讲,则是赚了。
曹魏货币
据《三国志·董卓传》,董卓当政时期,废除了五铢钱,铸造小钱。这导致了物价上涨,一斛谷子要卖到几十万。自此以后,用小钱买不到货物。曹操当了丞相之后,废除了董卓发行的小钱,启用五铢钱;但是,当时政府已经很久不铸钱了,货物本来就不多,谷子卖得很便宜。因此在曹丕主政后,废除了五铢钱,用谷子和绢帛充当货币的职能。
魏明帝曹叡时期,湿谷子和薄绢在市面上流通,政府对此处以严刑,但是,仍然禁止不了。于是,曹叡决定重新使用五铢钱。董卓废除五铢钱,发行小钱的“改革”是失败的;曹操废除小钱,恢复五铢钱是正确的。曹丕废除五铢钱,用谷子、绢帛是无奈之举;曹叡时期,恢复了五铢钱的使用,这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
综合魏蜀吴的货币政策,刘备只考虑府库充盈和军资供给,不考虑民生,所以其铸造大钱,伤害了民心,结果蜀汉最先灭亡。孙权铸造大钱,本想促进经济发展,结果适得其反。还好,后来其知错就改,废除大钱,并顾及了百姓利益,在一定程度上挽回了民心。结果东吴比蜀汉多支撑了十七年。
曹魏基本延续了东汉的货币政策,所以比较稳定,也比较容易被百姓接受。无论是曹操、曹丕,还是曹叡,他们实行货币政策的出发点都是想把国家治理好,都是为了有利于民生。虽然在曹丕时期走了一段物物交换的弯路,但是总体上没有铸造大钱,掠夺财富,伤及国基民意。
货币政策关系民心走向。相比之下,魏蜀吴三家,曹魏的货币是最靠谱的。历来研究历史,更多的目光关注于政治、军事斗争,对于这些看不见的各种政策往往容易忽略。其实这些政策,对于历史的走向也有很重要的影响。
参考资料:《三国志》裴松之注、《知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