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枝
11月26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了市政府关于科技金融工作情况的报告及市人大教科文卫委的意见和建议。报告显示,本市已初步构建起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金融服务体系,通过新设政府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超千亿元,多元化、接力式资金支持格局正加速形成,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金融动能。
私募股权投资规模领跑全国
在资金支持方面,本市已构建起政府引导基金、银行信贷、科技保险、资本市场等多层次融资体系。政府引导基金带动作用显著,新设千亿级政府投资引导基金,累计带动社会投资1040亿元,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北京高精尖产业基金吸引社会资本设立95只子基金,社保基金设立全国首个50亿元自主创新专项基金,推动银行AIC(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设立超140亿元股权投资基金。
值得一提的是,本市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资产规模达3.79万亿元,位居全国首位,展现出首都科技金融的强大吸引力。银行信贷专业化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培育首批14家“科技金融领军机构”,推出百余款特色信贷产品。科技保险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组建了全国首个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
在资本市场融资领域,本市上市公司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六成。推动北交所高质量发展,率先开展新三板与四板合作衔接试点,建立挂牌“绿色通道”,为科技企业上市提供便利化服务。
中关村科创金融服务中心试点服务中小企业超八成
作为科技金融改革的重要试验田,中关村科创金融服务中心试点不断推进。中心在海淀区、经开区实体运营以来,累计受理业务超300亿元,“并购贷款”、“科技研发贷款”和“认股权贷款”试点运行良好。
精准聚焦创新主体最迫切的融资需求,该中心服务对象中,超八成为中小企业,超九成为“专精特新”企业。同时,服务生态持续优化,建立健全PE/VC被投企业服务机制,推动近千家企业纳入市区“服务包”,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进一步健全资本投入激励约束机制
“相对于科技创新主体及其长周期、高风险的融资需求,本市有效资本供给总量仍显不足。”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建议,针对当前科技创新中仍存在的融资结构不均衡、耐心资本供给短缺等问题,应着力优化全周期资本供给体系,加大政府产业基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早期创新的倾斜力度,推动延长母基金、政府引导基金存续期,建立与长期战略使命相匹配的考核机制。
同时,为破解早期科创项目融资成本高、风险定价难等问题,建议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推动金融机构突破传统财务指标依赖,融合研发强度、专利质量等创新要素,建立精准的风险评估与定价体系。对国有创投机构实施长周期考核,不简单以单个项目或单一年度盈亏作为考核依据。此外,统筹建设北京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整合多维度企业数据,运用区块链、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企业信用画像,以有效解决数据共享与信用评价体系不健全、企业价值评估不准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