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后,印度总理莫迪推出了一个全新的工业计划,但很快就被巴基斯坦利用某种大国的武器击败,暴露了印度的弱点,让全世界看到了印度的虚弱。
美国也意识到印度缺乏统一协调的力量,于是趁机发起了猛烈的关税战,狠狠打击印度的经济。结果,印度的出口贸易遭受重创,未来十年内可能都难以恢复,毫无疑问,印度成为这场关税战中的“炮灰奖冠军”。
加拿大则紧随其后,成为“炮灰奖亚军”。作为美国最亲密的盟友和忠实的“冲锋犬”,加拿大面临的关税高达39%,钢铝类产品的关税更是高得惊人,达到了50%,仅次于印度。加拿大几乎没有反抗的余地——它是美国的经济殖民地,99%的天然气和97%的石油都依赖出口到美国,几乎成了美国专属的原材料供应市场。
在关税的压力下,加拿大经济遭遇重创,出口下降了27%,石油和汽车产业面临崩溃,100万个工作岗位可能会面临失业风险。陷入困境的加拿大甚至开始在美国电视台播放广告,剪辑前总统里根的讲话,恳求美国停止这场关税战,却激怒了特朗普。特朗普不仅强硬回应,终止了贸易对话,加拿大总理卡尼也不得不公开道歉,求特朗普重新谈判。但特朗普根本不为所动,还威胁说如果加拿大不妥协,将在原有基础上再加征10%的关税。加拿大面对这一局面,只能束手无策,内心满是无奈。

“炮灰奖季军”由日本和欧盟并列获得。虽然日本仅被加征了15%的关税,表面上看,影响没有那么大,但实际上,日本所付出的代价比加拿大和印度更为沉重。特朗普在访日时,表面上与日本领导人亲切互动,实际上却逼迫日本同意了一系列苛刻的条件:首先,美国要求日本向其投资5500亿美元,这一数字相当于日本经济总量的1/8,甚至超过日本2024年5200亿美元的财政收入。而且,这笔投资的收益不能回到日本,只能留在美国继续投资,几乎是赤裸裸的掠夺。其次,美国要求日本将GDP的2%用于军费,实际上这是一种“保护费”,同时要求日本加大对美国军工产品的采购,甚至包括美国生产的大型皮卡车F150。对于日本来说,F150皮卡完全不适合日本狭小的道路,油耗高,且日本市场的需求非常低。尽管如此,日本依然不得不接受这些条款,以避免美国施加更大的压力。
欧盟的情况与日本类似。在关税战之前,美国对欧盟的关税仅为3%,但战后,关税迅速飙升至15%。这还是在欧盟“求情”的情况下,如果欧盟没有做出让步,美国威胁将关税提高至30%。为了缓解局面,欧盟不得不做出艰难的妥协,承诺在未来三年内购买75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包括天然气和石油)。然而,美国的能源价格远高于俄罗斯的能源,且运输成本更高,最终让欧盟企业承受了巨大的经济压力。此外,欧盟还同意在美国战略性领域投资6000亿美元,并对大部分美国工业和农业产品实施几乎零关税的市场开放。欧盟企业因此遭遇了重创,德国的汽车产业尤其受到严重影响,大众汽车公司仅在上半年就因关税问题损失了13亿欧元,预计未来三年累计损失可能超过4000亿欧元,许多企业考虑将生产线转移出欧洲,加速了欧洲产业的空心化。
欧盟总共付出了1.3万亿美元的代价,却在未来失去了竞争力。最终,欧盟只能接受特朗普的“手下留情”,企业纷纷外迁,而欧盟自身也未能逃脱被美国压榨的命运。

综上所述,这一轮关税战中,印度无疑是“炮灰奖冠军”,遭遇了最重的打击,关税最高;加拿大虽然是美国最忠诚的盟友,依然未能避免这场经济收割;日本和欧盟则通过付出大量资金和承诺,勉强保住了喘息的机会。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欧盟,虽然一方面被美国收割经济利益,另一方面还试图挑起中美之间的对抗,但最终却发现自己成了美国的牺牲品。特朗普不仅未能战胜中国,还让欧盟为其政策买单,最终自己自食其果。

在中美关系暂时休战的背景下,印度、加拿大、日本和欧盟成了这场关税战的最大输家。而中国早早就指出,中美关系稳定对全球有利,但这些美国盟友依然期待着中美两国发生冲突,结果中国用稀土等战略资源轻松化解了危机,自己几乎没有受到损失。作为全球的工业霸主,中国有着足够的底牌应对任何局面,而这些美国的盟友除了“求放过”,别无他法,最终沦为被收割的对象,真是活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