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观点指出,中国空军的装备体系更新换代极为迅速。在五代半歼 - 20A开启量产进程后,歼 - 20似乎正逐渐走向边缘化,甚至有观点戏称其要去承担一些“杂活”了。
时间回溯到2011年1月11日,当时有人目睹官方在拍摄歼 - 20首飞的场景。大家心里都在琢磨,究竟何时能看到官方正式发布的这些影像资料。没想到,这一等就是漫长的14年。直到最近,官方才正式发布了歼 - 20首飞的影像。在这14年里,中国的空中力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歼 - 20也似乎开始显得有些“落后”了。

有人认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便是歼 - 20曾出现过外挂8枚远程空空导弹的“野兽模式”。这种看法的依据在于,外挂8枚导弹意味着要舍弃一部分隐身性能,转而充当类似“炸弹卡车”的角色。为了佐证这一观点,他们还举了一个例子:当初我们刚引进双座的苏 - 30MKK时,由于当时先进的空优战机十分稀缺,苏 - 30MKK仅仅依靠R77导弹,就成为了头号的空战主力。
然而,当我们以歼 - 20为首的空军拥有了“三巨头”之后,苏 - 30MKK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成为了以空地、空海打击为主的作战飞机。这表明,只有更为尖端的战机,才有资格去执行最为关键的对空作战任务,其余所有型号的战机,本质上其实都是起到辅助作用。

当然,目前五代半的歼 - 20产量尚未达到理想水平,配套的作战体系也还不够健全。所以,歼 - 20不可能全部退出历史舞台。但在装备快速迭代的大趋势下,早期装备的并非完全体的歼 - 20,可能就需要考虑如何融入新的作战生态了。
就拿歼 - 20的“野兽模式”来说,虽然看上去威风凛凛,但实际上在实战中可能很难派上用场,实战价值相对较低。这更像是空军进行的一种测试,目的是摸索歼 - 20的新定位。因此,歼 - 20“野兽模式”的出现,或许意味着它即将失去顶尖战机的地位,开始作为辅助平台来使用。当作战场景中出现非隐身战场时,歼 - 20就可以放开手脚,能装多少、能挂多少导弹就尽量挂载,甚至还可以增强对地对海的打击能力。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种以歼 - 20出现“野兽模式”为依据得出的结论,未必准确,最多只能当作一种推测。我们来看,即便是处于非完全状态的歼 - 20,放在全世界范围内,那也是顶级的存在。就像在航展上,连个机棚待遇都没有的歼 - 10C,走出国门后就能一次“干掉”3架阵风战机。
在我们这里已经不再是主力的战机,走到世界上依然是强悍的代名词,这只能说明中国的空军实力太强大了。

据说,在2011年歼 - 20刚面世的时候,有一位来自海峡对岸(台湾地区)的退役高级军官,一听到这个消息特别激动,他说:“我们中国人也有匿踪战机了。”这话要是真的,听起来真让人百感交集。2011年,歼 - 20带着我们的期望,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激动和自豪。
再看看如今的歼 - 20,它真有可能很快就从备受瞩目的“小甜甜”变成“牛夫人”了。这多少让人感到有些感慨,但更多的,是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