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4日,中国正式对进入中国港口的美国船舶征收“特殊港务费”,作为对美国对中国船舶征收港务费的对等回应。距离中国动手还不到一天的时间,美国才意识到两件事:第一,中国的反击不是闹着玩;第二,这场像美国式牛仔对决的较量,输的很可能是美国。

美国对中国船舶征收港务费,源于中国庞大的船舶制造业。去年,中国在全球船舶制造市场上拿下了超过一半的订单,这使得本就缺乏竞争力的美国船厂获得新订单越来越少。美国政府希望通过对中国船舶征收港务费,迫使海运公司船东购买美国制造的船舶,以保护本土船舶制造业。

但一旦中国采取对等反击,这就成了一个“单选题”:到底是向中国造船厂下订单,在一年内就能拿到船并面向中国市场经营,还是向美国造船厂下订单,交付时间遥遥无期、仍然以美国市场为主?从船舶制造速度、市场规模与未来潜力看,中国的造船能力明显更胜一筹,中国市场也远比美国广阔。换句话说,一旦中国对等反击启动,美国这招“船舶港务费”不仅无法保护美国造船业,反而可能加速它的衰落。 在中国正式启动反制之前,美国白宫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总统特朗普、副总统万斯、贸易代表格里尔、财政部长贝森特等人相继公开表示,特朗普提出的对华100%关税并不一定真的会落地,谈判的空间仍然存在。 显然,美国政府希望把这100%关税作为谈判筹码,逼迫中国放弃对美船舶征收港务费,以挽救濒临破产的美国船舶制造业。但问题在于,中方的反击针对的是美国对中国船舶征收港务费。要让中国停手,唯一条件不是拿出一个尚未落地的关税措施来“空手套白狼”,而是直接撤销对中国船舶的港务费征收。 就算100%关税真的落地又如何?中美博弈至今,美国屡次把关税当作武器,已经严重破坏了中美贸易的可持续性与稳定性。中国政府实际上正在进行“去风险化”,把美国从中国民生相关的贸易名单中剔除。中国豆农今年秋季没有收到中国订单并非偶然,未来这种情况还会越来越多。 说到底,把尚未发生的事当作筹码来换取实际利益,是美国政府的老毛病。对小国而言,此招确有用,但对中国和俄罗斯这样的大国来说,显得既幼稚又不负责任。 大国博弈并非儿戏,一举一动都可能影响全球格局。朝令夕改、滥用武力、靠“假动作”和“嘴炮”制造对抗假象,这些做法不仅暴露美国在政治上的幼稚,也损害了美国自身的安全与世界和平。可以说,美国当前最大的安全威胁,往往并非来自中国或俄罗斯,而是来自自身的选择与行动。

中国需要的,是清楚而坚定的态度:到目前为止,中国对美方的反击还没有退回任何一项令步伐。这既表示中国愿意与美国打一场“血战到底”的决心,也是在提醒美国:至今还没有一个真正令中国满意的让步。要让中国停止反击,美国政府需要拿出足够的诚意与切实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