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桦南县委宣传部
凌晨4点的驼腰子镇,田间已是一片忙碌。随着第一缕曙光降临,满载着金色玉米的货车驶向圣鑫源,开启了一条让土地增值、让农民增收的产业之路。
在桦南县驼腰子镇圣鑫源粮油贸易有限公司加工车间里,工人们正熟练地将新鲜采收的黏玉米进行分拣、装箱、蒸煮、速冻。今年,圣鑫源的黏玉米种植面积达到4000公顷,预计总产量将突破800万棒。这些产自黑土地的优质玉米,正通过订单化的销售模式,走向全国各地的餐桌。
土地里“长出”的产业链
这片肥沃的黑土地,富含有机质,昼夜温差大,为黏玉米的糖分积累创造了理想条件。但自然优势只是基础,真正的蜕变来自于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圣鑫源采取“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的标准化生产模式。企业与金缸村、金胜村农户签订种植协议,提供优质种苗和技术指导,确保原料品质的稳定性。通过科学种植和精细化管理,玉米的品质和产量得到双重保障。这种集约化的生产方式,不仅提升了土地产出效益,更让传统的玉米种植焕发出新的生机。
多元共赢的增收新模式
驼腰子镇的黏玉米产业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创造的多元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村民王大姐今年将家里的土地流转给圣鑫源,同时又在加工厂找到了工作。“土地流转有租金,上班有工资,收入比以前自己种地翻了一番。”王大姐笑着说。这种“土地流转+就业增收”的模式,让村民实现了“一块土地,两份收入”。目前,圣鑫源已带动33户农户参与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务工80余人,人均增收5000余元,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续动力。
产业发展的党建强后盾
在黏玉米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镇党委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产业发展初期,镇党委组织党员挨家挨户做工作,通过党员带头示范,逐步消除了村民的顾虑,推动了土地流转和产业起步。镇党委还积极对接上级政策资源,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2023年、2024年累计向上争取资金700余万元用于建设速冻间、冷藏库、配备加工设备等为产业规模化发展提供了硬件支撑。这种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的模式,成为驼腰子镇乡村振兴实践的重要经验。
夕阳西下,桦南县驼腰子镇的玉米地在余晖中泛起金光。加工车间里,工人们仍在忙碌。对于这里的村民来说,这些金色的玉米,不仅是丰收的果实,更是美好生活的希望。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驼腰子镇的黏玉米产业正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片充满希望的黑土地上,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冯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