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后的文本:
1863年,随着安庆陷落,清军将战略重心转向江苏、浙江两省,首要目标直指苏南重镇——苏州。这座由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精心打造的苏福省省会,不仅高大坚固,还配备了完善的防御工事。城内驻守着4万太平军精锐,而无锡另有2万机动部队随时可支援苏州,形成掎角之势。
同年6月,清廷命江苏巡抚李鸿章率淮军分三路进击:中路以叛降清军的程学启为先锋,率万余兵力从昆山直取苏州;北路主力由李鸿章亲率2.5万人,自常熟攻向江阴、无锡,意图切断苏州守军退路;南路则由李朝斌、黄翼升指挥百余艘战船,沿长江而下与中路会师,水陆并进攻占太湖沿岸要塞。三路大军最终对苏州形成合围。
值得注意的是,淮军此次还雇佣了由英法退役士兵组成的洋枪队。这支3000余人的外籍军团由英国军官戈登统领,被李鸿章美其名曰常胜军。得知根据地告急,李秀成亲率20万大军从天京驰援,双方展开长达数月的拉锯战。
凭借先进的西洋武器,淮军逐渐占据上风。至月底,浒墅关、盘龙桥等外围据点相继失守,苏州西、北两面的防御体系被彻底摧毁。城内粮弹将尽,外援断绝,形势危如累卵。但坚固的城墙仍让李鸿章束手无策,攻城战一时陷入僵局。
此时苏州城内暗流涌动。守城主将谭绍光是金田起义的老将,他刚击退戈登的进攻,誓与城池共存亡。但以郜永宽为首的八位将领已暗中与清军接触。12月4日,叛将们借军事会议之机刺杀谭绍光,次日将其首级献予程学启。
李鸿章入城后设宴款待降将,却在酒酣耳热之际伏兵尽出,将郜永宽等八人处决。更令人发指的是,淮军随后屠戮了两万余名降兵,并将苏州百姓驱离洗劫一空。这一杀降暴行引发戈登强烈抗议,却最终不了了之。
苏州的陷落,既是清军与外国势力联合绞杀的结果,也暴露了太平军内部的分裂。谭绍光部众的殊死抵抗,与叛徒们的卑劣行径形成鲜明对比,为这场惨烈的战役增添了悲壮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