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交所网站消息,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审核委员会定于2025年8月29日召开2025年第32次上市审核委员会审议会议,审议的发行人之一为西安泰金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金新能”)。
泰金新能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大型计算机、5G通信、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铝箔化成、湿法冶金、氢能、航天军工等诸多领域。在产业链中,公司定位于上游关键装备和材料供应商,其电解成套设备和钛电极为下游铜箔制造、新能源及电子封装等行业提供核心生产工具,“替代进口、填补空白”的技术实力使其在细分市场拥有领先地位。
招股书显示,公司是国际上能够提供高性能电子电路铜箔和极薄锂电铜箔生产线整体解决方案的龙头企业,同时也是国内贵金属钛电极复合材料及电子封接玻璃材料的重要研发生产基地。该公司本次拟募集资金98,995.03万元,分别用于绿色电解用高端智能成套装备产业化项目、高性能复合涂层钛电极材料产业化项目、企业研发中心建设项目。
8月29日,该公司能否顺利过会?让我们拭目以待。
营收增长迅猛却高负债
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增长迅猛,营业收入由2022年的100,457.95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219,387.52万元,复合增长率为47.78%;主营业务毛利由2022年的20,486.34 万元增长至 2024 年的 45,916.04 万元,复合增长率为 49.71%;净利润由2022年的9,829.36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19,538.93万元,复合增长率为 40.99%。
高速成长的同时,公司却存在因业务模式导致的产品验收周期长、资产负债率较高、合同负债和存货较多等风险。
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合同负债金额分别为 156,952.77 万元、238,339.02 万元和 146,486.63 万元,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 168,397.24 万元、 266,689.03 万元和 206,974.13 万元,合并报表口径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 91.35%、92.04% 和 84.86%。2024 年以来,随着公司项目推进验收结算,合同负债和存货有所下降,叠 加公司留存收益的积累,公司 2024 年末资产负债率下降明显,但仍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水平。
招股说明书指出,这可能是业务模式导致的资产高负债率。
泰金新能采取“客户下单-产品发货-客户验收-质保期结束”的业务模式,在签订合同 和发货时,客户会按合同支付相应的预付款;在公司设备发至客户现场后,需进行进一步安装调试以及试运行,经过反复优化调整后直到产品的各项技术指标、生产效率、 良品率等满足客户稳定生产要求后进行验收。
此外,受客户厂房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客户整线其他工序设备到位情况、客户订单和开机试运行情况等因素的影响,公司设备的验收周期较长且存在一定波动。
报告期内,由于公司订单快速增加、产品验收周期较长,导致公司合同负债和存货金额较大,资产负债率较高,不过将高资产负债率简单等同于高财务风险并不恰当,主要在于:
首先,公司高企的负债并非源自银行借款等有息债务,而是由合同负债构成的无息经营性负债。数据显示,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合同负债余额分别约15.70亿元、23.83亿元和14.65亿元,占总负债的比重长期过半。合同负债的本质是客户预付的货款,即公司已收取客户对价但尚未履约的义务,体现出泰金新能“以销定产、分步收款”的业务模式特点。这类负债不仅不产生利息费用,反而相当于公司获取了一笔来自客户的无息运营资金,尤其从财务费用看,公司的利息负担极轻:2022年至2024年财务费用分别仅占当期营收的0.16%、0.15%和0.42%,可见债务压力主要来自无息预收款项而非银行利息。
不过,这种由客户预付款支撑的高杠杆模式也有一定风险:即对持续新增订单的高度依赖。在行业景气上行周期,订单充沛使公司获取大量预付款,带来充裕现金流支持快速扩张;但一旦下游需求放缓,新签合同和预付款锐减,而前期大额在手订单的执行仍需投入,公司资金链就会承受巨大压力。比如,2024年末公司的合同负债较2023年末大幅减少了约9.19亿元(由23.83亿元降至14.65亿元),直接导致当年经营活动现金流由正转负,高额预收款在贡献无息资金的同时,也使公司营运资金对订单“输血”形成了依赖:订单增长如有闪失,现金流随即“失血”。
经营活动现金流断崖式下滑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是企业核心业务“造血”能力的直接体现。
泰金新能财务数据显示,公司经营活动净现金流由2023年净流入2.10亿元骤变为2024年净流出4.70亿元——短短一年出现了将近6.8亿元的巨幅波动,同比暴跌约324%,这敲响了该公司经营稳健性的警钟。
这一问题根源在于公司高度依赖客户预付款的营运资金模式。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扩大经营规模,一方面公司的日常运营资金需求和资本性投入需要相应的不断提升,公司主要通过内部经营积累以及外部银行融资满足营运资金与资本开支需求,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有息债务合计 48,390.72 万元,另一方面公司的经营规模扩大导致应收账款持续增加,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应收账款余额为 68,115.23 万元,受下游行业周期性调整影响,部分客户应收账款回款放缓。公司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需大量营运资金与资本开支以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但若公司因融资渠道不畅、销售回款延迟或者主要客户出现信用风险导致无法收回货款等原因无法及时筹措到足够资金,可能导致出现流动性风险,对公司财务状况与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 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应收账款及合同资产账面价值合计分别为29,575.94万元、48,397.81万元和64,959.53万元,占各期末资产总额的比例合计分别为 9.56%、10.59% 和 17.32%,报告期各期,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 4.26 次/年、4.30 次/年和 3.80 次/ 年。 报告期各期末,应收账款及合同资产的余额较大,目前公司已加强了对回款管理,整体回款情况趋于良好。但如果宏观经济形势下行,导致客户资金紧张,出现重大应收账款或合同资产不能收回的情况,也将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不利影响。
目前,公司的应对策略除了筹资“输血”外,更需在商业模式和资金管理上加强抗周期性。IPO募资若顺利到位,将暂时缓解其资金压力,但长远来看,如何降低对预收款的过度依赖、保持现金流稳定,将是公司能否平稳成长的关键考验。
IPO前夕大额分红的争议
在资金链高度紧张、亟需外部融资的背景下,泰金新能却曾于IPO前夕实施大额现金分红,此举引发了对其资本配置决策和公司治理水平的质疑。
招股说明书显示,2023年6月,泰金新能召开2022年年度股东大会并作出决议,同意2022年年度利润分配方案,泰金新能以现金方式向全体股东分配现金股利0.5元/股,分红总额为6000万元。分红总额占2022年归母净利润(9829.36万元)的61.0%,派息比例较高。值得关注的是,作出分红决策时(2022年末)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正处于91.35%的峰值高位。可见,泰金新能在财务杠杆极高、营运资金高度仰赖预收款的情况下,仍拿出超过六成年度利润向股东派现。
公司对此给出的解释是,此次分红主要用于激励持股职工,考虑到历史上员工持股情况复杂且员工薪酬水平不高,在业绩增长时通过分红让员工分享收益,以激发创造更大价值;;并且公司现金分红占报告期内累计净利润的比例为 13.36%,占比相对较低,不属于上市前突击“清仓式”分红情形。
此外,泰金新能的研发投入不及同行也被外界所质疑。
报告期内,发行人研发支出全部费用化处理,研发投入的计算口径为当期费用化的 研发费用,研发投入计算口径合理,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 3,755.39 万元、4,854.30 万元 和 7,183.97 万元,最近三年累计研发费用金额为 15,793.65 万元,复合增长率为 38.31%。 报告期各期,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 3.74%、2.91%和 3.27%,最近三年研发投入金额占最近三年累计营业收入的比例为3.24%。与同期同行可比公司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值的均值分别为5.33%、5.80%、7.25%,泰金新能的研发投入水平明显低于行业均值。(金 惠)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