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编辑丨特工点点
内容审核丨特工少女
刚刚,全球设计协作巨头 Figma 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股票代码为“FIG”, 成为年内“全球规模最大的科技股 IPO”。
Figma 最终 IPO 价格定位每股 33 美元,公司估值逼近 195 亿美元。
本次 IPO 远超 SaaS 行业平均市销率水平,投资者的目光显然穿透了 Figma 亮眼的财务数据,看到了其在 AI 时代的独特生态位和坚不可摧的护城河。Figma 的上市,标志着一类特定数字资产的战略价值,正在被市场重新审视。
在 AI 技术席卷一切的浪潮下,资本市场趋于谨慎的今天,这一惊人的估值迫使我们思考:市场为何愿意支付如此高的溢价,为看似传统的 SaaS 的设计平台投下信任票?对中国市场而言,更重要的问题是,这释放了何种信号?它对我们自身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意味着什么?
这篇文章,我们将从 AI 产品战略角度,深入剖析“Figma 高估值”背后的逻辑,并探讨其对中国设计软件行业及相关从业者可能带来的启示。
解码 Figma丨为何在 AI 时代,它反而更值钱了?1. 产品基石:Figma 在 AI 时代前的“护城河”
Figma 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其在创立之初对技术和协作模式的前瞻性布局。在它之前,设计是孤立的、基于本地文件的“单机作业”,以 Sketch 为代表的工具虽功能强大,却割裂了团队协作。Figma 的创始人 Dylan Field 和 Evan Wallace 在 2012 年就预见到,未来属于浏览器和云端:
前瞻性的技术架构: Figma 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完全基于浏览器的特性,摆脱了操作系统的束缚。其底层采用矢量网络进行渲染,实现了跨平台访问。
颠覆性的协作模式: Figma 的“杀手锏”是其多人实时协作功能。它将传统设计流程中的异步沟通转变为同步共创,让设计师、产品经理和工程师能在同一画布上高效协作。
开放的生态系统: 通过开放 API 和 Figma 社区,Figma 汇聚了全球的开发者与设计师,催生了丰富的插件和设计资源。这种模式让用户从单纯的使用者转变为生态的共建者,显著增强了用户粘性。
2. Figma 的财务引擎:SaaS 市场典范
如今 Figma 上市,市场和资本认可的不仅仅是它的产品生态,还有其核心的特征:超高速增长、高盈利能力和极强的客户粘性。
高增速与规模化营收: 年营收迈向 10 亿美元大关,且在此体量下保持近 50% 的罕见同比增长。
卓越的盈利能力: 毛利率高达 90% 左右,自由现金流利润率达 28%,展现了其商业模式强大的盈利能力。
极强的客户粘性: 净收入留存率(NRR)超过 130%,远超行业优秀线,证明客户持续且显著地增加消费。
深度渗透企业市场: 95% 的财富 500 强企业均为其客户,拥有超过 1000 家年消费超 10 万美元的大客户,市场地位稳固。
3. AI 时代的价值放大:从协作平台到“创造中枢”
作为设计协作平台,Figma 的市销率(P/S)明显高于其他 SaaS 平台(如 Adobe、Atlassian、Monday、Autodesk 等)。但是在此之前,市场曾一度担忧,AIGC的“一键生成”能力会颠覆 Figma 这类传统工具。但事实恰恰相反:AI 越是发展,人与 AI 之间的协作就越关键,单点生成更快了,协作整合反而成了瓶颈。
3.1 AI 生成内容的“组织者”:设计工作远非简单的“一键生成”, 它是一个需要团队(设计师、产品经理、工程师等)反复沟通、迭代、验证,并与工程交付深度融合的复杂流程。AI 工具能够高效完成某些离散任务(如生成素材、优化代码),但这反而催生了海量需要整合、评审、迭代的中间产物。一个能够集中管理、协调这一切的中心化平台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Figma 恰好成为了那个能组织、协调、管理 AI 生成内容与人类创意的中心平台。它的价值没有被削弱,反而因为成为了工作流的核心枢纽而被急剧放大。
3.2 与 AI 天然亲和的“代码画布”: Figma 的可视化画布,其底层逻辑是“以代码定义界面”。这使其能够与 LLM 进行天然、紧密的结合。正如 OpenAI 早期研究员、特斯拉前 AI 负责人 Andrej Karpathy 所言,AI 的发展对 Figma 是长期利好。AI 最擅长理解和生成的就是结构化的代码,这为 Figma 带来了“自然语言→可视化界面→可用代码”的更多想象空间。
3.3 主动拥抱 AI 的战略布局:面对 AI 浪潮,作为 SaaS 公司,与其站在 AI 的对立面,Figma 的反应是主动出击并将 AI 深度整合到其核心产品中。通过推出 Figma AI、Make、Dev Mode 和 Sites 等功能,Figma 利用 AI 加速从创意构思到代码生成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其在工作流中的核心地位,从而加固了自身的护城河。
战略资产的镜鉴| 中国市场的考量与选择
Figma 的成功要素,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市场同类产品在 AI 时代的战略意义,也折射出中国科技产业在 AI 时代面临的挑战。
对于中国的科技产业而言,对核心设计研发工具链的外部依赖,都意味着战略和供应链的脆弱性。寻求一个自主、可控的国产替代方案,已成为关乎企业产研的头等大事。
大疆(DJI)事件:2022 年 3 月,Figma 以遵守美国制裁为由,停止向全球无人机领导者大疆(DJI)提供服务。一家全球顶尖的科技公司,因 Figma 响应美国制裁,其核心设计工具在一夜之间被切断,面临涉及资产流失和工作流程瘫痪的风险。根据知情人士透露,特工得知大疆团队当时选择迁移至国产平台 MasterGo 进行替代,而这一事件凸显了对“自主可控”平台的市场刚需。
Figma 的成功上市,揭示了协作设计软件赛道的三大价值支柱:代码驱动的内核、强大的网络效应以及前瞻的 AI 布局。这为行业确立了极高的标杆,也为中国市场指明了方向——寻找一个既能功能对等,又能深度满足本土需求的解决方案。
如 MasterGo 的本土设计平台,拥有与 Figma 同源的“成功密码”——代码驱动的内核、强大的网络效应和清晰的 AI 战略。同时,它还手握“自主可控”和“私有化部署”两张王牌,使其更能适应本土市场的需求和竞争环境。
作为国内产品设计协作赛道的领导者,MasterGo 产品战略正是在回应这些市场需求。在尝试结合本土企业需求,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
在功能层面,MasterGo 并非简单复刻 Figma,而是从一开始就瞄准中国企业的核心需求,构建起适配本土市场的产品体系与竞争优势:
企业级的卓越性能: 稳定支持百人级实时协作与十万级图层复杂项目,其技术实力已在众多头部企业的严苛场景中得到实战验证。
全链路“工程化”覆盖: 无缝打通从原型设计到研发交付的关键环节,极大提升了设计与开发的协同效率。
最高标准的数据安全: 凭借灵活的私有化与混合云部署能力,MasterGo 已成功服务于金融、政企、军工等高安全等级行业,满足了国内最严格的数据合规要求。
更懂中国设计师的 AI:MasterGo 已在 AI 生成代码、智能设计辅助等方面实现应用。其最大的潜力在于,凭借对中文语境和本土用户行为的深刻洞察,有望训练出“最懂中国设计师”的 AI 模型,在人机协作体验上实现对国外产品的超越。
随着 AI 加速重构设计协作流程,本土平台正迎来价值重估的窗口期。Figma 的上市只是全球设计协作赛道价值释放的开端,MasterGo 在“技术进化 + 本土适配 + 数据主权”三重红利下,在上线短短三年,MasterGo 企业客户市占率已近 80%,超过 50% 的 NPS(净推荐值)和 63% 的用户体验第一的口碑,使其在企业内部形成了强大的“自传播”效应,构建了坚实的本土网络效应。
Figma 的上市开启了一个时代,而 MasterGo 等本土平台的崛起,或许预示着中国市场的新篇章。在“技术、本土、数据”三重优势的加持下,MasterGo 或有望在技术、本土适配性、与审美的交汇点上,走出一条独立于 Figma 的新路径,在 AI 时代,定义属于中国的设计协作未来。
AI 时代,SaaS 软件价值的再发现
Figma 的 IPO 为全球资本市场和 AI 应用产品商业化设定了一个清晰的价值标杆:在 AI 时代,一个承载着数字产品创造全流程、并具备强大网络效应的协作平台,是一项极具价值的稀缺资产。
可以预见,Figma 的上市将极大地教育市场,引导资本和产业界重新审视这一赛道。而在中国,一场围绕本土设计“战略资产”的价值重估也已拉开序幕。像 MasterGo 这样具备核心技术实力和深度本土化优势的平台,其真正的价值发现之旅,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