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育儿补贴制度落地,意味着养育孩子不再是家庭独自承担的“内部事务”,而是有国家共同参与的“社会工程”。
▲7月28日,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公布,受到广泛关注。图/新华社
新京报社论
育儿补贴来了!
据报道,7月28日,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公布。方案明确,从2025年1月1日起,无论一孩、二孩、三孩,每年均可领取3600元补贴,直至年满3周岁;对2025年1月1日之前出生、不满3周岁的婴幼儿,按应补贴月数折算计发补贴。
近年来,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以不同形式探索育儿补贴。如今国家育儿补贴标准出台,既吸收了地方实践中的共性经验,又化解了区域政策碎片化难题,标志着首次在国家层面建立普惠性育儿补贴机制,也意味着我国生育支持体系迈向愈发完善的新阶段。
育儿补贴政策的核心价值,在于直面家庭育儿成本高企的现实。据人口学家带领团队发布的《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版》估算,全国0至2岁婴儿的平均养育成本为24538元/年。对不少普通家庭而言,奶粉、早教、医疗等刚性支出都是看得见的负担。
以“每孩每年3600元”的基础标准,直接为家庭注入现金流,这昭示着育儿支持已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之列,也有助于缓解许多育儿家庭的经济压力。对工薪阶层和中低收入家庭来说,其减负效果会来得尤为真切。
由于此前政府已出台了“普惠托育扩容”“免费学前教育”等举措,北京等部分地方已有存量生育支持措施,国家版育儿补贴可以与之形成协同效应,让政策在叠合中释放出更大的效能。
除了现金补贴带来的减负价值,育儿补贴政策传递出的“国家支持”信号也能重塑公众对生育成本的预期——在明确国家在人口再生产中的责任担当之余,也让许多父母意识到,养育孩子不再是家庭独自承担成本的“内部事务”,而是有国家共同参与的“社会工程”,这也能降低育龄人群生育决策的心理门槛。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国家育儿补贴覆盖范围突破“二孩、三孩”局限,将一孩家庭也纳入了支持体系。这样的政策设计,打破了以往政策对多孩家庭的倾斜,体现了生育支持的公平性与全面性。
育儿补贴并非简单的“发钱”,而是国家生育政策体系化与精细度的观察切口。此次方案中“免征个人所得税”“不计入低保家庭收入核算”等条款,就相当于在制度维度为普通家庭“额外”争取了边际收益,确保了低收入群体的实际获得感被隐性壁垒消耗。
可以预见的是,在国家育儿补贴循序落地和渐次完善后,其正向价值也将得到体现。
0-3岁是人口再生产的“起点阶段”,对该群体的投入直接关系未来人口结构的健康度。补贴政策通过提升生育意愿、保障婴幼儿健康成长,能够逐步改善人口年龄结构,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
政策的积极影响,或许还能朝着社会支持网络重构的层面溢出。在传统育儿模式中,母亲往往承担主要照料责任,导致职业发展受阻。补贴资金可部分转化为育儿服务购买能力,如聘请钟点工、参与社区托育,这客观上有助于推动构建起“家庭为主、社区协同、国家支持”的育儿生态,让养育孩子从“家庭负担”转变为“社会合力”。
本质上,对婴幼儿的投入就是对国家未来的投资。3600元的补贴金额或许并非“巨款”,但其承载的是国家对人口发展战略的考量,传递的是社会对家庭价值的认可。
根据方案,育儿补贴资金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中央财政按比例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予以补助。这就需要地方财政优先安排,确保补贴足额、准时直达育儿家庭,把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当政策保障与家庭需求精准对接,这将进一步夯实“生育友好型社会”底色,推动更健康的人口结构形成,也在家庭发展和孩子成长层面激起正面回响。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