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深夜,国内商品期货市场迎来剧烈震荡。焦煤、玻璃、焦炭、纯碱、工业硅、碳酸锂等六大品种主力合约集体触及跌停板。氧化铝、多晶硅等超过十个品种跌幅超过3%。这一轮急剧回调打破了此前"反内卷"政策预期推动的上涨态势。市场情绪从前期的狂热追涨转向恐慌性抛售,资金流向发生明显逆转。
交易所限仓措施引发情绪转向
交易所密集出台的限仓措施成为市场变盘的直接导火索。7月25日,大连商品交易所对焦煤期货JM2509合约实施单日开仓量不超过500手的严格限制。广州期货交易所同日将碳酸锂期货LC2509合约单日开仓量限制在3000手以内。此前7月17日,广期所已对多晶硅全合约实施10000手限仓,工业硅SI2509合约限仓5000手。
这些监管措施的出台时机恰逢市场情绪最为亢奋之际。自7月1日至7月25日期间,多晶硅期货价格涨幅高达52.31%,玻璃期货价格涨幅达33.79%,碳酸锂期货价格涨幅达28.46%。焦煤期货更是连续7个交易日上涨,累计涨幅达49.44%。如此大幅的涨幅积累了大量浮盈盘,为后续的急剧回调埋下伏笔。
限仓措施的实施直接冲击了市场的投机氛围。前期在"反内卷"政策预期推动下,大量资金涌入商品期货市场进行炒作。当交易所出台限制措施后,投机资金面临流动性约束,被迫减仓离场。焦煤主力合约从709元/吨一路上涨逼近1300元/吨后,在监管措施出台后迅速跌停,显示出市场情绪的脆弱性。
基本面支撑与政策预期博弈
尽管市场出现剧烈调整,但"反内卷"政策的基本逻辑依然存在。这一政策旨在改善当前市场的恶性竞争状况,通过限制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要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
政策预期对不同品种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对于产能过剩严重的行业,限产政策的实施将直接改善供需格局。钢铁行业作为重点调控对象,随着限产政策推进,三季度钢铁产量同比降幅预计达到5%,这将带动钢铁基本面改善。焦煤作为钢铁生产的重要原料,其需求端将受到直接影响。
新能源产业链商品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锂、硅等商品虽然基本面仍然偏弱,但在强政策预期与弱现实的博弈下,价格持续低位造成的行业亏损为反弹提供了支撑。全球锂资源供应增长与新项目集中投产加剧了产能压力,产业链库存高企,碳酸锂市场面临供过于求局面。工业硅和多晶硅同样遭遇供应过剩与需求乏力的困境。
玻璃行业的情况则更加微妙。浮法玻璃在产日熔量维持在15.68万吨左右,供应压力依然存在。需求端未出现明显好转迹象,市场对后市保持悲观态度,下游采购维持刚需水平。梅雨季节的到来使得原片企业积极让利出货,主流地区玻璃成交价格区间在90%-116%之间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