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消息,7月24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踏上中国的土地,本想着能在复杂的全球贸易棋局中找到新的支点,改变欧盟在关税问题上的被动局面。可谁能想到,几乎同一时刻,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特朗普政府迅速敲定了对欧盟出口商品加征15%关税的决策。这一来一去,仿佛是一场精心编排却又残酷的“闹剧”,欧盟瞬间陷入了绝境,手中的谈判筹码如风中残烛,几近消散。这场看似偶然的时间重叠背后,实则隐藏着欧盟长期以来在中美两大经济体间摇摆不定的战略困境,以及其在全球贸易格局重塑中逐渐迷失方向的无奈。
欧盟(资料图)
事情还得从几个月前说起,欧盟与美国就关税问题展开了多轮艰苦的谈判。本以为大西洋两岸能够携手,为世界经济的稳定提供支撑,可现实却给了欧盟沉重一击。特朗普政府单方面打破谈判的“平静”,果断出手加征关税。据《金融时报》曾透露的消息,其实欧盟在之前有诸多机会与中方紧密接触,尤其是在探讨如何共同应对美国关税威胁的关键议题上。然而,冯德莱恩领导下的欧盟在对华政策上表现得犹豫不决、反复无常。这种态度使得欧盟一次又一次地错过与中国联手抗衡美国单边主义的绝佳窗口期。直到特朗普的关税大棒落下,欧盟才如梦初醒,匆忙踏上访华之旅,可这时候,一切似乎都已经晚了。
从某种程度上说,欧盟一直试图在中美之间玩一场“平衡游戏”,既不想完全倒向美国,失去自身在国际舞台上的独立性,又想从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中获取利益,同时在一些国际事务上附和美国,以显示其“西方阵营”的立场。但这种看似聪明的策略,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最终深深刺痛了欧盟自己。有经济学家曾直言,欧盟作为全球产业链与金融市场紧密连接的庞大经济体,根本无法在中美激烈的博弈中独善其身。试图保持中立,不选边站,结果却可能是被两边同时针对,这无疑是一条死路。冯德莱恩在对华政策上的优柔寡断,使得欧盟错失了与中国携手构建对抗美国单边主义阵线的黄金时机。
而美国方面,显然早已看穿了欧盟的这种“骑墙”策略。他们深知,只要欧盟没有和中国形成联合战线,就有足够的底气挥舞关税大棒。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特朗普会选择在冯德莱恩抵达中国的这一天,毫不犹豫地宣布对欧盟加征关税的决策,这无疑是给了欧盟一记沉重的“闷棍”。
在此次访华期间,冯德莱恩和欧盟团队提出的几个条件,更是让人大跌眼镜。他们要求中国与俄罗斯“划清界限”,这一要求完全脱离了当下地缘政治的实际情况,在国际关系中,各国之间的正常交往是主权范围内的事情,欧盟无权干涉。欧盟还希望中国帮助其解决所谓的“产能过剩”问题,将自身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转嫁给中国,这种做法无疑是缺乏诚意的,把求助变成了无理索要。此外,欧盟对中国的稀土出口管制表示不满并提出要求,而稀土作为高科技产业的命脉,中国的相关政策是基于自身资源保护和全球产业链稳定的合理考量。
随着美国加征关税的靴子落地,欧盟经济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困境。数据显示,欧盟出口到美国的机械设备、汽车等行业产品,因关税上涨,成本增加超过10%。这使得欧盟相关企业的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直线下滑。为了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和成本优势,大量欧洲工业资本将目光投向了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甚至加速将生产线从欧洲迁往中国和东南亚地区。这种产业转移的趋势,不仅削弱了欧盟本土的产业基础,还可能进一步加重其产业空心化的问题。
冯德莱恩(资料图)
冯德莱恩上任以来,欧盟内部27个成员之间的政策协调困难重重。以德国和法国为例,德国作为欧盟经济的重要引擎,更倾向于务实的经济合作,注重从与中国的合作中获取经济利益,推动本国制造业的发展;而法国则更注重地缘政治安全,在一些国际事务上更倾向于追随美国的立场。这种成员之间的分歧,使得欧盟难以形成对美中贸易政策的统一战线,在外交决策上显得软弱无力。欧盟内部智库“欧洲政策中心”曾指出,团结是欧盟最大的战略资产,一旦失去团结,欧盟将很容易成为美中博弈的牺牲品。
事实上,特朗普的贸易政策转向早在2018年就已经初见端倪,可欧盟似乎对此反应迟钝,没有及时调整自身的战略。直到今年关税被敲定,才意识到局势的严重性,但此时已经错过了最佳的应对时机。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欧盟开始反思自身的战略,试图寻找新的出路。
有专家建议,欧盟应积极寻求与中国在绿色能源、科技研发等领域的深度合作,构建真正互惠互利的伙伴关系。只有加强与中国的合作,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美国关税带来的冲击。同时,欧盟需要统一内部声音和立场,在对美贸易谈判中展现出更强的主动性。欧洲议会的最新决议也显示,未来将推动建立更多的贸易政策协调机制,以避免类似的外交困境再次发生。此外,欧盟还应加快开拓亚太、非洲等新兴市场,减少对美国出口的单一依赖,降低因美国关税政策变动带来的风险。
冯德莱恩(资料图)
冯德莱恩的这次访华,虽然未能改变欧盟目前的颓势,但却成为了全球贸易格局变动的一个重要缩影。在当今这个多极化、复杂化的新时代,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瞬息万变。欧盟如果继续在中美之间摇摆不定,缺乏明确的战略方向,很可能会被逐渐边缘化,沦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这次事件,也给所有关注国际政治经济的人们敲响了警钟:在大国竞争的浪潮中,只有抢占先机,明确立场,才能掌握主动权;反之,犹豫不决、错失时机,只能被动承受后果。
对于欧盟而言,未来充满了挑战,但也并非没有机遇。痛定思痛,补齐自身在战略决策、内部协调等方面的短板,主动出击,明确与中国合作的底线,坚定对美谈判的立场,欧盟仍有可能在新时代的全球贸易秩序中重新找回自己的位置,再次成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角色。但这一切,都需要欧盟从现在开始,做出切实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