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题目,我的心很沉重。似乎又回到了沂蒙山区的重山峻嶺、瞩望红色老区的溪流壑沟。满山的林石草木,犹如刀兵交锋、拼殺对垒的千军万马;阵阵松涛云烟、更若英雄士兵的殷殷热血、钢盔铁甲……
众所周知,孟良崮战役是一场关乎国共两军胜败的豪堵,是一场决定国家命运前途的决战,
其实,这场举世闻名的战役,是继涟水战役、苏北战役、莱芜战役后的决战。我早在孩提时代就听说过:形容七十四师为“五大主力第一名”,彰显解放军的英勇无畏!领导和指挥战役的陈毅元帅在《孟良崮大捷》中“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的诗句,更是何等真实形象,何等英雄豪迈!意境逼真,对仗工整。铿锵壮美,美轮美奂。真实地诠释了孟良崮战役的激烈、残酷、铁血……
孟良崮是沂蒙山区的一座普通山峰,一战成名天下知!那形似高山、造型别致的由国防部长迟浩田题词的纪念馆,合人砰然心动,高大宽阔形若波纹的立形墙面上,镶嵌有千万颗无数的紫铜色的子弹头,这些就地取材的装饰品,真实展现了战役的残酷和铁血。
那巍峨高耸由当时总书记胡耀邦题字的纪念碑,真是“刺破青天锷未残”!犹如一柄利剑直插云霄。它是用将帅的智慧、忠勇锻造,它是用钢铁战士汨汨流淌的热血凝成。它是投向旧营垒的剑戟和投抢,它是英雄们用信念、勇敢和牺牲铸就的精神丰碑。今日的和平与繁荣,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浇灌换来的。他们的精神如燎原之火,在我们胸中燃烧。若日月之光辉,千年熣灿、万代辉煌。
让人惊喜、令人震撼的是,组织和亲自指挥这场战役的陈毅元帅和粟裕大将军的雕像就耸立在纪念馆前的广场上,威猛的形象,强烈地冲击着我兴奋的眼晴,我怀着崇拜的心情,毫不犹豫地围着雕象瞻仰一圈,深深感受到全体将士英雄们的赤胆忠心、坚贞不屈的博大胸怀和们无坚不摧、力拔山兮的英雄气概。陈毅元帅的“孟良崮大捷”全诗就镌刻在纪念馆前的雕像基座上:
孟良崮大捷
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处逃。
信号星星飞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
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
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我军个个是英豪”说的多好啊!这场决战,国民党总兵力45万,我军仅30万。兵力悬除甚大,而围歼蔣军五大主力第一名七十四师张灵甫的我军也只有1、4、6、8、9五个纵队。面对60一70度的仰攻,我军顽强拼搏,英勇战斗。有一个班长打瞎了双眼,却死死抱住敌人,一同滚下悬涯;一个战士腸子打了岀来,立即用自已的双手,把沾满泥士和杂草的肠子重新填了回去,继续坚持战斗……。经数日拼杀,终于全歼七十四师,从军长到火夫一个不漏,计约三万二千多敌人,就连中将军长张灵甫也被当场击斃。
据说当国民党外围部队听不到张灵甫苦苦求救的哀嚎时,南京的蒋介石老淚纵横,已经布置的庆功会,也改变成了追悼会……
一段时间里,张灵甫的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国民党说是自残,美其名曰“殺身成仁”,当然这是蒋介石往自已脸上涂粉。真正的死因是被我军击毙,这从当场将士、险尸官都有证明,综合分析,最可信的是老兵葛兆田的回忆口述。当时,已殺到张灵甫藏身的山洞时,我军只剩下3人,但敌人不清楚,在我“缴枪不殺”的感召下,决定缴械投降,当他们走出洞口,发现我方仅有3人,马上反惑,立即向我方开枪,隨即被我副排长葛兆田一梭子弹扫过去,倒下一大片,其中就有张灵甫。据验尸官证实,张身上的弹孔是从張的胸部洞入,后背穿出,是典型的被击毙。但当时葛兆田没敢承任,一是不敢确定是不是自已打死的,怕有贪功之嫌,另方面又怕担当枪毙俘虏的责任,因为那是违反“不殺俘虏”纪律要受处分的。事未明确也就不了了之了。
事有巧合,葛兆田后来参加志愿军,他的一个战友,是当年张灵甫的勤务人员,是被俘后加入我军再入朝的,与葛兆田成了战友。葛好奇寻问,才确认当时打死的敌人中确有張灵甫,葛也才知道是他亲手毙了张灵甫。于是在他82岁时,事发73年后,才正式向纪者吐露实情,方才揭开了近半个多世纪的迷雾。
我站在孟良崮山脚下仰望,苍松翠柏间,纪念碑直插云霄,仿佛把七十多年前的烽火岁月与今日的宁静祥和贯通。立在石阶上,耳畔似有枪砲轰鸣,眼前浮现战士们在陡峭山崕间冲锋的身影——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英雄的热血,每一块岩石都镌刻着信仰的力量。
走下孟良崮,穿越沂蒙山,山川钟灵毓秀,蓝天白云悠悠。抬眼望,丘峦满目苍翠,松涛竹风声稠。荡秋千,彩绳斜舞;玩漂流,扁舟飞荡。路上车流滚滚,空中红旗猎猎;笋竹翠嫩,山花烂漫;洪荒不老,岁月沧桑,几度夕阳红,华夏日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