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7月,朝鲜战场局势紧张,和平谈判即将达成时,李承晚突然做出了令人惊愕的决定:单方面释放战俘,挑起事端,显然是要破坏即将签署的停战协议。这一举动立即引发了联合国军的措手不及,而中国人民志愿军则毫不犹豫地发起了反击。这场战斗不仅仅是简单的冲突,而是经过精心准备的一场精准、稳重且异常凶狠的“收官之战”。

“稳”这一战略的核心是提前控制敌人要害,确保万无一失。志愿军的20万大军早早地渗透到了敌军的前沿阵地,悄无声息地集结力量。与此同时,志愿军通过强大的火炮支援和细致的战前部署,为攻击铺设了坚实的基础。志愿军动用了1100门火炮进行大规模轰击,几乎将敌人所有的工事一一摧毁。在战斗中,敌人前沿阵地被完全摧毁,堑壕塌陷,地堡爆炸,指挥所瞬间断电,整个战线瞬间失去组织指挥能力。

紧接着,敌人还没有来得及进行任何反击,志愿军的步兵就如同利箭出鞘,快速穿插到敌阵中,彻底摧毁了敌军的防线。仅仅在1小时之内,志愿军就突破了敌人的阵地,迅速占领了重要高地,南朝鲜的四个师几乎没有反应的时间,便被彻底击溃。志愿军的这次进攻,精准而猛烈,完全摧毁了敌人防线的脊梁。

战场上的“准”体现了精细的准备和绝对的准确性。志愿军在战前详细勘察了地形,制定了极为详尽的作战计划。从地图分析到对敌军防线的突破点定位,每一寸土地都经过了精密计算。比如,203师在进攻时,一路攻下522.1高地,并用极高的战术技巧迅速穿插到敌军后方,最终击溃了“白虎团”的指挥部。类似的战术贯穿了整个战役,每一个集团都如同精准的解剖刀,将敌人防线一片片分割。

敌军没有机会组织有效反击。就在志愿军将四个师完全击溃后,美军不禁感到危机四伏,于是决定加强反攻。7月16日,美第8集团军总司令泰勒与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亲自前来指挥反击。面对敌人60000余人的反扑,志愿军毫不慌乱,继续稳扎稳打,迅速构筑新阵地,准备迎接敌人的进攻。

面对敌人强烈的反击,志愿军并没有采取激烈的反冲,而是坚持“稳扎狠打”的战术。敌人尝试了多次反扑,但都未能突破志愿军的新防线。在东集团,第180师在多个关键高地死守,与美韩联军的6个团拼死对抗,最终顶住了猛烈的攻击,保护了阵地。西集团的第200师和第24军同样不退让,成功压制了敌军多次进攻。在这场反击中,志愿军的“狠”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在第21军第33师与美军第45师的一次交锋中,志愿军通过精确火炮配合,成功全歼敌方一整连,彻底压制了敌军进攻势头。

最终,敌军的反扑以失败告终,志愿军不仅成功守住了金城战线,还在敌人反攻过程中反而取得了更大的胜利。经过15天的激烈战斗,志愿军以稳准狠的战略,彻底摧毁了南朝鲜的防线,确保了停战协议的最终签署。

这场战斗不仅仅是一次军事胜利,更是对敌人心理的彻底压制。在这次战斗中,志愿军展现了超凡的战术能力、精准的火力调度以及不屈的战斗意志,最终赢得了这场“收官之战”,也为停战谈判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这一系列行动,也成为了现代战争史上著名的“稳准狠”战术的经典案例,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坚韧不拔的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