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老山战场,越南的老兵们往往用“炼狱”这一词汇形容它。许多越南退伍军人对这场战争的回忆,特别是对那段时光的描述,至今仍让人心有余悸。这里被形容为“世纪石灰窑”,这并不是空穴来风的比喻。
一、炮海战术的恶梦
1984年4月,中国军队动用了上千门火炮对渭川县清水河以北的山脉进行了持续的轰炸,震耳欲聋的炮声几乎不曾停歇。黄文强,这位曾在渭川前线担任后勤兵的老兵回忆,当时的炮火威力巨大,不仅对战斗区域内的阵地、交通要道、桥梁甚至雷场等重要目标进行了精准打击,炮弹几乎在每个时刻都在空中划过,直至达到数万发的轰击强度。由于这一海量的炮火覆盖,后勤支援变得异常艰难。尤其是对那些运送物资的后勤部队来说,每一次往前线的送货任务都可能是一场生死冒险。后勤战士们不仅要躲避敌军的侦察兵,还时常因为敌方炮火的精准打击而付出生命的代价。许多战友刚刚完成补给任务,便瞬间化为弹坑中的一堆残骸。
而更为惨烈的则是,每次从前线返回后方时,都不得不亲自运送牺牲战友的遗体,有的甚至需要携带受伤的同胞回到后方治疗。面对着四肢不全或面目全非的战友,他们眼睁睁看着曾经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痛苦哀嚎,却无能为力。很多阵地上的战士,无论是粮食还是水源,都极度匮乏,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条件都难以保障。每一个坚持到最后的士兵,往往都带着病痛、饥饿和疲惫,他们在死亡的阴影下奋勇作战。
二、煎熬中的世纪石灰窑
这片被战火肆虐的土地,曾被称为“世纪石灰窑”,是因为连绵不绝的炮火使得大地几乎成为一片荒凉的死寂之地。清水路口,正是我军从渭川向前线运送物资的必经之地,一旦踏入这个区域,炮火的密集程度常常使得死神随时都可能降临。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只要有任何人迹,都不幸成为炮火的目标。由于前线条件的极端恶劣,很多士兵在多月未能洗漱、理发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在战斗一线。缺水少粮,缺乏必要的营养和休息,成为了常态。战士们的体力消耗极大,但他们必须用自己的力量挡住敌人的进攻。而这片被称作“世纪石灰窑”的土地,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枯树、每一寸土地,都见证了这场血腥的拼杀。
有一次,一位高级干部曾来到前线慰问,了解到战士们生活困苦后,曾承诺每位士兵每周增加半公斤肉。然而,战士们等了很久却并未见到承诺兑现。这成为了前线士兵们口中的笑话,甚至成了他们日常谈资之一。
三、连队战斗的绝望
阮廷胜回忆道,356师876团在防守685高地时,2营5连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艰难考验。战斗持续了6天,伤亡人数高达一百多人,而等到换防时,5连仅剩下不到20名战士回到了后方。5连的士兵面临着连日不断的炮火攻击,他们的饮食极其贫乏,最常见的就是木薯粉、鱼干和虾酱。而一旦补给断绝,战士们只能忍受饥饿,勉力支撑。
尤其是在中国军队炮火的强大压力下,战士们不得不不断作出牺牲。阮越宁,作为2排长,在战斗的第一天便左臂受伤,但他依然选择坚守在阵地上。随着战斗的深入,他的伤势不断加重,但他始终未曾离开战场。即使在他腿部中弹、头部受伤的情况下,他依然指挥战斗,直到壮烈牺牲。最终,5连在抵挡住中国军队多次进攻后,只剩下了寥寥无几的几名幸存者。
四、每一寸土地的残酷记忆
阮金钟曾感叹,每一座山峰、每一块石头,甚至每一片土地,都充满了血与火的痕迹。他说,“世纪石灰窑”、“招魂瀑布”与“死亡岔路”,这些名字成为了士兵们心中无法磨灭的记忆。中国军队的火力极为强大,采用了高效的火炮计算方式,将炮弹精准地投掷到我军阵地上。即便是一块看似不起眼的小石头,只要能为我方提供一点点掩护,也难逃炮火的摧残。
中国军队的炮兵装备先进,利用高射炮、火箭炮等重型武器,迅速攻占了多个战略要地,形成了对我军的极大压制。而在夜晚,炮火的闪光几乎照亮了整个战场,这些炮弹几乎无孔不入,打得战士们无法喘息。
五、战争的反思
尽管越南政府一再宣称自己在老山战役中获得了胜利,但从越南老兵的回忆中不难发现,中国军队在这场战争中展现出了巨大的火力优势。无论是战术、装备,还是后勤支持,越南都无法与中国军队相抗衡。尤其是中国军队逐渐装备了微光夜视仪、反炮兵雷达等先进的科技装备,这些为中国炮兵部队提供了全天候、超视距的作战能力。
随着战争的深入,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断增强,而越南军队却愈加捉襟见肘。物资匮乏、士兵口粮短缺、后勤支援不力,所有这些因素都加剧了越军的疲惫,最终使得越南方面主动要求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