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消化系统的“中流砥柱”,胃不仅是食物的中转站,更是人体最前沿的生化防线。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丁士刚主任、牛占岳副主任医师接受《生命时报》采访,带大家探秘——胃这个消化的“黄金枢纽”。
消化的“黄金枢纽”
胃在人体腹部左上方的“黄金枢纽”处,形似弯曲的“J”型口袋。其上端通过贲门和食管相连,下端通过幽门与十二指肠衔接。
胃的“邻居”包括紧贴胃底的脾脏、邻近胃前壁的肝、靠近胃后壁的胰腺,以及左肾和横结肠。其中,肝脏和胰腺通过分泌消化液与胃协同工作,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胃与其他消化器官的协作就像一个运转精密的工厂流水线,其中胃主要负责将食物处理成食糜,提供给小肠对其进一步吸收。
胃还可划分为几个功能分区,各司其职。
最上面是贲门,由食管下括约肌构成类似“单向阀门”结构,允许食物通过食管进入胃的同时还避免胃内食物向上返回食管,防止胃酸等反流造成损伤。
贲门往下是胃底,即胃的最上端。
再往下是胃体,其肌层比较发达,是食物的主力“搅拌站”,以每分钟3次的频率规律蠕动,将食物磨碎成食糜。
再往下是胃窦和幽门。幽门是胃的出口,同样是“单向阀门”,它不仅通过收缩控制食糜进入小肠的速度,还能避免胆汁、胰液等反流入胃损伤黏膜。幽门就像质检员,只允许充分研磨的食糜通过,未消化的食物会被“退回”胃体重新加工。
胃还有一个“洋葱型包裹袋”——胃壁,由内到外分为 四层,每一层都承担重要使命。
最里面是黏膜层,布满了胃腺,可以分泌胃酸、胃蛋白酶原和黏液,营造酸性环境对食物杀菌处理,并进行初步消化。黏液还能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厚约0.5毫米的保护层,隔绝胃酸和胃蛋白酶,避免“误伤”。
黏膜下层则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丛,在胃扩张和蠕动时具有缓冲作用,也是营养运输和信号传递的“高速路”。
当我们摄入足量的食物时,这里的神经末梢会立即感知到食物体积和压力,通过迷走神经向大脑发送“饱腹”的信号。大脑接收后就会向我们发出“停止进食”的指令。反之,如果长期未进食,神经末梢也会向大脑发送“饥饿”信号,敦促尽快进食。
饥饿感与饱腹感的感知并非胃的‘独白’,而是胃与大脑的精密协作。
再往外是肌层,由三层平滑肌构成,可以通过收缩将食物磨碎并向小肠输送。
最外面则是浆膜层,是一个光滑的外膜,可以分泌润滑液,减少胃与其他器官的摩擦。
★
来源 | 《生命时报》
受访专家 | 消化科 丁士刚、牛占岳
编辑 | 宣传中心 徐金蕊
书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