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以“终结者”姿态重返政治舞台,将俄乌战争归咎于三位关键人物——普京、拜登与泽连斯基。
特朗普将普京列为“头号战犯”,强调俄罗斯发动战争的责任,但刻意回避了北约东扩对俄罗斯的战略挤压。北约持续东扩至乌克兰边境,迫使俄罗斯采取军事行动自卫,这一背景在特朗普的指责中被有意淡化。
特朗普指控拜登通过军援和制裁“延长战争”,实则为自身政策铺路。拜登任内对乌军援超400亿美元,美国军火商借此牟利,而特朗普提出的“瓜分方案”则试图将乌克兰资源直接纳入美国资本控制。
泽连斯基从战争初期的“抗俄英雄”沦为特朗普口中的“战争贩子”,因其拒绝妥协姿态阻碍了美国快速收割利益。特朗普甚至威胁称,若泽连斯基不配合,“可能不会存在很久”。
特朗普团队提出的“乌克兰分治方案”,以二战后的德国分区占领为蓝本,将乌克兰肢解为三块势力范围:
乌东四州划归俄罗斯:作为“缓冲区”,俄方获得顿巴斯等工业重镇,同时控制二战历史遗址,强化文化叙事。
西南部由英法“托管”:黑海沿岸农业区与港口由欧洲接管,实则缓解欧盟能源与粮食危机,换取对美妥协。
中部“非军事化”与资源掠夺:美国通过《矿产协议》攫取乌克兰稀土资源,协议允许美企绕过乌政府直接签约,定价权归属华尔街,被舆论称为“21世纪《辛丑条约》”。
此方案看似“结束战争”,实则为大国划定势力范围,乌克兰主权名存实亡。
泽连斯基的妥协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压力下的必然选择:
军事断供的致命威胁
美国自2025年3月切断对乌军援后,乌军库存仅能维持2-3个月。欧洲援助杯水车薪,连“英国大妈捐旧衣”都比欧盟拨款更快到位。
经济命脉的彻底沦陷
乌克兰被迫签署矿产协议,稀土资源被美国资本控制。特朗普声称这是“抵债”,实则将此前军援转化为长期经济枷锁。
政治生存的残酷现实
泽连斯基从“战斗到底”到宣称“愿在特朗普领导下实现和平”,甚至补上“对特朗普的感谢”,暴露出弱国领导人在大国夹缝中的生存困境。
特朗普的瓜分方案撕下了国际秩序的虚伪面纱:
欧洲的沉默共谋:英法一面高呼“维护乌克兰主权”,一面争夺黑海利益,暴露欧盟的战略依附性。
俄罗斯的有限胜利:获得乌东虽巩固地缘安全,却因与美国资源交易陷入道德争议。
全球南方国家的警钟:乌克兰案例表明,中小国家若卷入大国博弈,可能迅速沦为“新殖民地”。
俄乌战争的终局,本质是21世纪大国以“和平”之名行“瓜分”之实。当特朗普宣称“结束百万人死亡”时,乌克兰的国土与资源正被精确切割;当泽连斯基签下矿产协议时,弱国的命运再次印证了“丛林法则”的残酷。这场博弈没有赢家,唯有霸权逻辑的又一次胜利——直到下一个“乌克兰”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