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湾的陆委会发布了一份关于大陆军事情况的报告,引发了不少讨论。
这份报告提出,虽然解放军在现代化建设上进展迅速,但在联合作战中仍面临所谓的“岛链困境”,尚不具备全面攻台的能力。
报告指出了解放军的一些“重大缺陷”,例如指挥能力不足、远程后勤支持欠缺以及城市作战经验匮乏等问题。
报告还提到,解放军目前没有建立起一个多领域一体化的联合作战网络信息系统,因此在协调不同作战要素方面存在困难。
此外,因对台演练导致短程弹道导弹数量减少,加上美国可能介入的因素,使得报告得出解放军对台作战能力不足的结论。
从这些观点来看,台湾方面似乎依然沿用过去对解放军的刻板印象,报告的作者更是显得对美国的军事能力充满信心,所有的分析都围绕这一前提展开。
换句话说,这份报告有点像是先下结论再找证据的“倒推”逻辑。
对于这份报告,岛内退役将领栗正杰都忍不住笑了,认为台“陆委会”轻率地低估了解放军的实力。
他提到,从制空、制海到登陆作战,解放军的武器射程和兵力投送能力可以轻松覆盖2000公里,而台湾与大陆仅相隔不到200公里。
面对这样的差距,台军靠未经充分训练的义务役士兵来操作防御导弹,恐怕难以发挥作用。
事实上,民进党的乐观态度,更像是一种自我安慰。
他们在报告中避而不谈解放军的先进武器,比如五代机、超高音速武器以及远程火箭弹,试图通过臆想中的解放军“短板”来安抚民众。
但事实上,许多台媒爆料称,赖清德为了增强“反斩首”能力,已为自己设立了专门的防御计划。
这不禁让人思考:如果解放军真的无力对台动武,赖清德为何要如此重视自身防御?
不仅如此,台军还面临严重的人力短缺问题。
过去四年内,提前退伍的官兵数量增加了四倍。为了缓解这种状况,台防务部门甚至允许提前退伍满一年的官兵重新入伍。
但这一措施能否有效解决问题?
似乎前景并不乐观,因为岛内年轻人对参军兴趣不大,甚至有人批评民进党当局恶化两岸关系,导致局势紧张,如今却希望年轻人替他们冲锋陷阵。
这样看起来,台军的问题可不仅仅是人手不足那么简单。
而且,事实上,近年来,中国解放军在制海、制空方面的实力显著增强,尤其是在联合作战能力的建设上取得了显著进展。
这使得解放军在执行远程任务时能够有效投送军力,而台湾距离大陆不足200公里,这样的地理事实让解放军具备了强大的战略优势。
在东部战区近期的一次实战演训中,解放军展示了其整合海陆空三军资源的能力。
不同兵种之间的界限被打破,例如,陆航的运输和武装直升机与海军、空军的固定翼战机可以在同一基地高效协同作战,这显示出解放军正在构建一种综合性的联合作战体系。
在这种体系下,陆航部队的飞行员可以在必要时降落在海军舰船上进行维护,这大大提升了三军航空力量的协作效率。
不仅如此,解放军的两栖合成旅与海军登陆舰队、军民两用滚装船的联合训练频率也大幅提高。
几年前,任何赴福建沿海地区的演习都会引起外界的关注,但如今,由于训练已成为常态,反而不再是新闻热点。
这表明解放军在联合作战体系方面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其目的明确,即通过功能和需求而非传统军种划分来进行资源配置,以实现灵活高效的实战准备。
此外,解放军在远程后勤保障和城市作战领域也投入了大量精力。
尽管美国在亚洲建立了所谓的岛链体系,但面对解放军的现有实力,这一体系早已失去了应有的威慑力。即便五角大楼倾尽全力干预台海局势,也难以阻止解放军实现统一的目标。
解放军通过不断加强联合作战能力和后勤保障体系,展现出对台军事行动的充分准备。这种全方位的提升不仅增强了解放军的作战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亚太地区的军事格局。
台陆委会的这份报告主要是为了迎合岛内的“台独”分子,其目的是试图在岛内营造一种“解放军不足为惧”的氛围,让“台独”势力觉得搞分裂也不用担心。
然而,这种举动只会进一步激化台海局势。
大陆始终坚持以最大诚意争取和平统一,但若台独势力继续勾连外部势力进行挑衅,他们的最终结局也只能是加速灭亡,这是民进党当局必须面对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