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和农信有限公司(简称“中和农信”)向港交所递交IPO申请,根据招股书显示,中和农信是中国农村市场最大的非传统金融机构,其信贷余额一直保持着10%左右的增长。截至2023年末,中和农信以191亿元的总贷款余额,在中国农村市场非传统金融机构中排名第一。在其信贷客户构成中,小农户占比达到了89.9%,妇女占比68.1%,初中及以下学历客户占68.0%,少数民族占19.4%,这些客户在获得贷款后,约九成用于生产经营。
农村小微客群“贷款难”的问题一直都存在。相关调查显示,农民对贷款需求非常强烈,但农村家庭正常信贷获批率只有27.6%,远低于40.5%的全国平均水平。对农村小额贷款行业而言,商业可持续是一个普遍难题。即使作为行业头部拥有较强的融资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中和农信信贷业务的资金成本和运营成本也远高于传统金融机构。
根据招股书,其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信贷业务平均利率超过17%。市场中有质疑称,根据2020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一年期LPR的4倍为民间借贷利率司法保护上限”(当前LPR为3.1%,上限即为12.4%)的相关规定,认为中和农信贷款利率不受法律保护。
中和农信招股书援引相关监管法规表示,小额贷款公司符合持牌金融机构资格,其经营行为不是民间借贷。根据最高法司法解释[202027号]相关规定,由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监管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等七类地方金融组织,属于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其因从事相关金融业务引发的纠纷,不适用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在相关的利率争议诉讼案件中,对于小贷公司不超过24%的利率主张,法院一般都会给予支持。中和农信的小贷公司向客户收取17.8%的利息,受法律保护。
根据中和农信招股书,与城市客户相比,农村客户需求小而分散、收入不稳定、信贷历史有限或并无信贷历史且缺乏可接受的抵押品。因此难以从传统金融机构取得贷款。此外,农村客户限于能力与习惯倾向于依赖面对面服务,强大高效的当地运营团队就成为了下沉农村的基础条件。事实上,线下服务网络也是中和农信开展贷款业务、打造风控体系的核心。通过约550个本地服务网点,超过7200名基层服务团队成员和超过12.7万人的村级合作伙伴,中和农信实现了服务直达农户,也推高了其运营成本。截至2024年上半年,中和农信销售及营销开支、一般及行政开支合计占总收入的36%;销售及营销开支中,员工成本占比85%,达到4.35亿元。资金成本方面,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中和农信包括银行贷款在内的计息借款的年利率范围在3%—6.43%之间,在小贷行业处于较低水平,但显著高于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1年期品种2.25%的利率。据推测,中和农信的资金成本在5.5%以上。基于这样的资金成本加上深入下沉农村市场的运营成本,中和农信的实际贷款利率要高于传统金融机构以及服务于农村大中型客户的金融机构,也有其合理性。
从收入和利润上看,中和农信信贷的利润低于互联网小贷及助贷头部机构。据招股书,中和农信2024年6月末在贷余额202亿,上半年收入分别为19.2亿元,净利润0.79亿元,调整后利润3.37亿元,其中信贷收入为11.6亿,非信贷收入为7.6亿元。
中和农信已经开始了多元化转型。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提升与基础设施的完善,长尾市场的高竞争壁垒被逐渐打破,通过数字化能力升级和丰富的商品及服务,中和农信不再是单纯的小额贷款机构。招股书信息显示,中和农信的业务板块目前还包括了农业生产服务、农村消费品服务及新能源等板块。尽管非贷业务的营收占比相对较低,但其设立时间均在2020年左右,且增速明显。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中和农信非信贷业务收入收入贡献近40%,2021年至2023年年复合增长率达43%,特别是农业生产业务,其收入占比已经从2021年的17.2%提升到2024年上半年的30.7%,成为中和农信的第二大业务板块。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