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长拉尔斯·克林拜尔访华四天结束后,来到了新加坡访问,刚落地他就迫不及待的宣布,他拿到了“中国维持稀土出口的承诺”,这是此次中国之行取得的最大成就。

分析认为,德国副总理亲自来华一趟,给各国树立了一个榜样,那就是其他国家想要中国稀土,没问题,派出级别合适的官员来中国谈,并且带上真金白银。
此前新华社报道,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与德国副总理兼财长,共同主持第四次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最终达成27项共识,涵盖宏观政策协调、金融合作、市场开放、可持续发展等多领域。
德国作为欧洲工业强国,对稀土高度依赖,也是中国稀土出口的第一大目的地。
此次访华是德国主动寻求“稳定供应链”的关键举动,中国在对话中给予德国“可靠的稀土及关键原材料供应保障”,体现了中国稀土战略的精准发力与显著成效。

稀土资源全球主导地位,使中国成为大国博弈中最有力的“非对称武器”。
2025年以来,中国陆续加强对重稀土、磁体及相关技术的出口管制,直接冲击德国汽车(大众、宝马、奔驰)、风电(西门子)、国防工业供应链,德企一度面临生产线停摆风险。
对德国的“胡萝卜+大棒”:管制初期德国反应强烈。但是德国副总理克林拜尔访华后,中方明确承诺“可靠准入与供应链稳定”,德方视此为访华最大成果。

这本质上是中方用稀土供应,换取德国在经贸上的“真金白银”,包括更大市场开放、投资承诺、宏观政策协调(27项共识中多处强调“公平竞争基础上扩大双向开放”),以及在欧盟内部对华更温和的态度。
德国作为欧盟“领头羊”,他们的访华“拿到保障”,等于是公开告诉美西方阵营的其他国家,对抗会导致供应链断裂;合作则可以获得稳定供应。
这正是“给各国树立榜样”的体现,避免西方形成统一“稀土北约”式反制联盟。

2025年特朗普第二任期,美国重启高关税政策,不仅针对中国,还对欧盟、加拿大、墨西哥等盟友广泛加征关税,导致西方阵营内部裂痕加深。
与此同时,中美在稀土领域达成阶段性协议,中美贸易战出现缓和窗口。
中国抓住这一“窗口期”差异化操作,中方主动“放水”稀土,换取德国在欧盟内“拖后腿”。
后续可能会把这个方案,复制到其他国家,通过随时可以收紧的“稀土牌”,换取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把对特朗普政府不满的其他国家,暂时的拉拢到我们这边。
中国此次稀土牌打得精准而克制,“选择性保障”奖励合作,在中美缓和、美国对盟友加税的完美时机,笼络欧洲工业心脏——德国。长远看只要中国保持加工技术垄断,稀土仍将是维护核心利益、推动“真金白银”互惠的最强王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