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刑法二》记载了郭桓的事迹。郭桓是明朝的一位户部侍郎。明太祖朱元璋怀疑北平的李彧、赵全德等官员与郭桓勾结牟取私利,导致六部及左右侍郎以下的许多官员被查办。郭桓贪污的金额高达七百万石,涉及到的官员贪污总额连带直省的官员共计数万人,其中有许多人因此丧命。
这是明初四大案之一,展现了明太祖朱元璋严厉肃贪的决心,也让当时的贪官们感到惶恐不安,随时面临被查处的危险。郭桓仅仅是一个小小的户部侍郎,却贪污如此巨额的财富,堪称典型的“小官巨贪”。当御史余敏、丁廷向朱元璋举报后,朱元璋勃然大怒,下令彻查,最终所有涉案的官员都遭到处决,甚至连审理此案的吴庸等人也未能幸免。

历朝历代对于治理贪官污吏都采取了严厉手段,但由于官员之间的保护,许多案件往往不了了之。然而,朱元璋却是一个不同的例子。他深恶痛绝贪官污吏,并曾下令全国范围内严厉打击腐败,发出诏令:

“为惜民命,犯官吏贪赃满六十两者,一律处死,决不宽贷!无论是地方县府还是中央六部,甚至中书省,只要涉及到贪污,不管是谁,查清就严惩到底!”

朱元璋如果自称是肃贪的第二,那绝对没人敢称第一。无论是中央官员,还是地方官吏,只要贪污超过六十两银子,一律死刑。这种严酷的政策让很多贪官都感到胆寒。那么,为什么朱元璋对贪官如此痛恨?这和他自己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朱元璋生于1328年10月29日,出生在安徽凤阳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家境非常贫寒,父亲朱五四常常带着他四处流浪,生活无着。直到有一年,朱元璋一家逃难到淮河边,才在凤阳燃灯村附近安顿下来。
到了公元1343年,安徽濠州发生了严重的旱灾,接着第二年春天又爆发了蝗灾和瘟疫。在元朝的暴政下,民众早已生计艰难,再加上天灾的肆虐,老百姓的日子变得更加困苦。朱元璋的父母和大哥都相继去世,朱元璋和他的二哥连棺材钱都没有。幸好邻居刘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墓地,否则他的父母可能就暴尸荒野了。

这些贫困和苦难的经历深深触动了朱元璋。当他在建立大明帝国后回忆起元朝的暴政,回想起自己年幼时的艰苦生活,他下定决心,要严厉肃清腐败的官员,为天下百姓创造一个更为清明的社会。他在自己的治理中借鉴了军队的高效管理方式,军队纪律严明,违反命令者会被立即处决,斩首示众。朱元璋认为,治理贪污也应当采取同样严格的措施,只有通过严厉的惩罚,才能根治腐败,拯救百姓。

在朱元璋执政的30年里,他与贪官斗智斗勇,一直坚持高压反腐,手段异常强硬。据不完全统计,在包括郭桓案在内的六次大规模肃贪运动中,朝廷斩杀的贪官污吏多达十五万余人。

为了监控百官,朱元璋还设立了锦衣卫,作为他的耳目,潜伏在各级官员中,随时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如果发现任何违法行为,尤其是贪污腐败,朱元璋会立刻采取行动,绝不宽恕。
如果某个官员贪污金额超过六十两银子,他就可能面临死亡的危险。那么,六十两银子在今天相当于多少钱呢?
很多电视剧中,皇帝会随意赏赐黄金千两、白银万两,看起来六十两银子似乎不多,但这只是影视作品中的夸张表现。实际上,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古代,百姓很少使用银子,黄金更是稀有物品。最常见的交易单位是铜钱,1两白银大约能兑换1000到1500文铜钱。在《明史·食货二》中记载,一两银子可以换到二石大米,而一石大米大约是91.3公斤。

如果按现在的大米价格,每公斤5元计算,60两银子折合大约是54780元,相当于现在一个普通上班族一年的收入。虽然看起来并不多,但在古代,这已经是相当巨大的数额了,甚至足以让当时的官员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