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军引进并国产化歼-11的过程,可以说是从购买外国飞机到自己制造飞机的关键一步。这段经历中,充满了许多曲折与教训。回顾90年代初期,中国空军的主力战机仍然是歼-7和歼-8这些老式飞机,面对美国和日本的F-15、F-16等先进战机,中国的差距十分明显。特别是在1996年,台海局势紧张,中国空军甚至连基本的威慑能力都难以维持。
在当时,中国曾计划从法国购买40架幻影2000战机,价格为50亿美元,但由于过于昂贵,最终谈判失败。同时,与美国的歼-8改进项目也宣告失败。面对资金紧张和技术基础薄弱的困境,中国决定另辟蹊径。此时,俄罗斯正处于动荡之中,苏联刚刚解体,经济萧条,许多军工企业甚至连工资都发不出来。中国看到了机会,开始与俄罗斯谈判购买200架苏-27SK战机,并附带生产线的转让。

最初,俄罗斯只想通过出售成品飞机来赚取短期利润,但由于经济困难,最终他们同意将生产线技术转让给中国。中国方面在谈判时坚持不懈,最终成功为项目节省了几千万美元。1996年12月6日,双方签订合同,总金额为25亿美元,计划在15年内生产200架歼-11,初期使用俄罗斯的零部件,之后逐步实现国产化。

然而,技术转移一开始就面临了巨大困难。俄罗斯提供的技术文件混乱不堪,图纸编号错误,零件尺寸不匹配,材料规格标注错误。特别是钛合金蒙皮的厚度问题,导致国产部件无法安装到飞机上,焊接工艺也存在问题,许多细节都需要人工修正。最初的计划是,俄罗斯提供90%的零部件,由沈阳飞机制造厂进行组装,接下来逐步实现国产化。然而,前两步的进展就遇到了问题。

1996年,广东遂溪基地遭遇了15级台风,许多停放在露天的苏-27SK战机受损,虽然俄罗斯进行了更换,但由于配件供应不足,国产化进程依然缓慢。直到1998年,沈阳厂才生产出首架歼-11,然而到了2000年,仍有60%的零部件依赖俄罗斯进口。由于零部件供应不足,飞机一度停产数月。
当时的地勤人员面临极大挑战,在严寒的天气中进行维修作业,手冻伤了还要与金属部件接触。飞行员的困境也不小,早期的歼-11配备的是俄罗斯的N001雷达,但由于兼容性问题,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下,多目标跟踪经常出现故障。2003年的一次测试中,雷达频繁脱锁,导致R-77导弹无法发射。有些批次的歼-11为了节省成本,未安装GPS,导航精度较低,飞行员只能凭借经验判断航向。

国产材料和工艺的跟不上,也影响了歼-11的性能。早期的歼-11机体较重,导致机动性差,做眼镜蛇动作时飞机容易下沉。2008年,发生了一起液压漏油的事故,差点导致灾难,事后检查发现是国产管道出现了裂纹,地勤人员早就提出过问题,但未得到重视。到2003年,沈阳厂已经生产了96架歼-11,最终总数达到105架。前50架使用全俄罗斯零部件,后55架则部分采用国产零件。尽管这些飞机问题重重,但它们为中国积累了宝贵的飞行数据,飞行员们把这些飞机称作“飞行教科书”。事实上,这105架歼-11可以说是中国航空工业从仿制到自主研发的“学费”,过程艰辛但收获丰厚。

在这段时间,地勤人员也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修复飞机时,他们不得不手动调整零件,进行焊接返工,甚至在50度的机舱里工作,汗水不断滴进眼睛也不管。冬天的工作更为艰难,他们经常在零下30度的天气中检查飞机的管道和零件,即使手冻伤了也不停止工作。孙彬彬是一位1994年入伍的地勤人员,从完全不了解到在东北基地成长为技术骨干,他的工作标准异常严格,工具摆放误差不得超过厘米,工作日志写了300多页,几乎能背下来。他还曾在深夜进行液压渗漏排查,不等天亮就摸索出问题的所在。

飞行员的情况同样艰苦。歼-11A战机结构复杂,拥有15000多种零件,且19种特种油全依赖俄罗斯进口,既昂贵又不稳定。AL-31F发动机的翻修周期仅为300小时,总寿命为900小时,虽然中国航空工业后来攻关成功,将翻修周期提升至2000小时,但早期的维修要求极其严格,地勤人员在每次维修时都需签署军令状。由于俄产润滑油的供应量有限,且必须使用,地勤人员几乎没有休息时间。每次飞行后,必须进行长达10小时的维修工作。

随着歼-11A的服役,中国的飞行员和地勤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也面临着许多限制。雷达耗电过快,精度较差,导弹发射需要持续锁定目标,机动性差。即使如此,飞行员们依然努力适应,取得了不少成绩。国内演习中,歼-11A的超视距打击能力较弱,导弹射程不足,往往处于被动局面。面对国际竞争,歼-11A的不足暴露得更为明显。例如,在2010年,歼-11A在安纳托利亚之鹰演习中1:8败给了土耳其的F-4E,2015年,在鹰击-2015演习中,歼-11A又输给了泰国的鹰狮战机。
但是,正是这些经验与教训推动了歼-11的升级换代。2006年,歼-11B问世,采用了自主研发的太行发动机,经过20年的攻关,涡轮叶片经历了500次失败,最终通过定向凝固技术解决了发动机寿命问题,推力提升了8%。同时,歼-11B还换装了有源相控阵雷达,具备了电子对抗能力,在2012年的演习中成功扰乱了F-22模拟战机的雷达。歼-11B的作战能力大幅提升,地勤维修时间从12小时缩短到4小时,故障率降低了70%。此外,复合材料的使用让飞机重量减轻,强度提升。
到了2030年,歼-11A将逐步退役,取而代之的是更先进的歼-20和歼-35。回顾这一历程,中国空军经历了从依赖到自主研发的漫长过程,虽然充满困难,但成果显著。歼-11A的早期问题成为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宝贵财富,积累了大量经验,锤炼了作风,也为后续的技术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