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军发布了一部全新的宣传片,其中出现了一个令人震撼的画面——一架巨型飞翼的黑色阴影掠过地面,其体型远超目前所有现役战机。这一幕让网友们议论纷纷,纷纷猜测:难道传闻已久的轰20终于要亮相了?
11月11日是中国人民空军成立纪念日。当天,空军发布了以纪念为主题的微电影《梦远》。影片中展示了我军多种先进战机的英姿,不仅有曾在“九三阅兵”中亮相的歼20及其改进型、歼16D电子战机等主力机型,还首次公开了攻击11无人机与歼20、歼16并肩编队飞行的珍贵画面。

然而,最吸引眼球的,还是片尾的“彩蛋”。画面中,一架庞大飞机的阴影掠过一个空军基地附近的小卖部,小卖部老板惊喜地抬头指着天空,高兴地喊道:“新家伙!” 这句简单的台词,瞬间点燃了网友的好奇心。大家纷纷猜测,这个“新家伙”到底是什么?
从视频画面来看,虽然信息有限,但根据阴影形态可以判断,这架飞机采用了典型的“兰姆达”(Lambda)机翼设计,尾部有明显折角。目前,中国的歼50六代机、攻击11无人机,以及美国的F47和XQ58A“女武神”无人机都采用了类似结构。但不同的是,这次出现的“新家伙”体型巨大,从地面啤酒箱与阴影比例推算,翼展或超过五十米,与美国的B2轰炸机相当。
如此巨大的隐身飞翼结构,显然不是普通战机。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轰20隐身战略轰炸机?有趣的是,有网友发现,影片中小卖部门口放着两桶水,而水的化学式是H?O,看起来就像“H20”,似乎在暗示这架神秘飞机正是轰20。虽然这种解读略显牵强,但也让网友们乐在其中。
其实,从技术角度来说,中国研发隐身轰炸机早已不成问题。如今中国航空制造水平已跻身世界第一。从歼20和歼35那光滑的机身与严密的拼接工艺,到对比美军F35粗糙的焊缝与俄军苏57外露的铆钉,中国的飞机制造技术无疑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在设计层面,中国也已进入新的阶段。我国已研发出两款第六代战机,尤其是歼50,采用了无垂尾设计、兰姆达机翼和全动翼尖等前卫结构,令不少军事专家感叹——这几乎像是从科幻小说中走出来的未来战机。

而在子系统方面,中国的飞控软件已经超越美国;长期困扰我国的航空发动机瓶颈也被突破,涡扇十五的性能已可比肩F22的F119发动机;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技术也在实战中证明了其实力。综上所述,中国完全具备研发世界顶级隐身轰炸机的能力。

不过,从实战角度考虑,有观点认为轰20迟迟未公开,可能是因为定位尚不清晰。在人民空军的作战体系中,如果西太平洋爆发冲突,歼20会在歼16D的电磁压制掩护下,与火箭军的高超音速导弹协同,率先摧毁敌方防空系统和指挥中枢,让敌人“失明失聪”。随后,歼20会优先打击敌方的预警机、加油机和指挥机,再由歼16、歼10等机型进行制空战斗。

从整个作战流程看,似乎轰炸机并无太多用武之地。美军和苏军的轰炸机主要负责地面打击与火力支援,而中国军队完全可以用远程火箭炮替代,不仅成本更低,也避免了飞行员风险。至于远程反舰任务,轰6K配合鹰击21导弹也能轻松完成。空射状态下,鹰击21射程超过2000公里,发射平台甚至可以在敌方雷达范围外行动。
因此,轰20迟迟不亮相,并非技术瓶颈,而是战略思考的问题。我们必须明确它在现代空战体系中的实际作用。然而,如今战略态势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美国调整了在第一岛链的部署战略,更倾向于在第二、第三岛链与解放军进行远洋对抗。这种变化削弱了我军“背靠大陆”的天然优势,也增加了海上远程作战的需求。此时,一款具备超远航程和强大打击能力的隐身轰炸机,便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俄乌冲突也提供了新的启示。事实证明,防空压制并非易事,敌军残余防空力量甚至便携式导弹仍可构成威胁。多架俄军苏34就是因此被击落的。若由隐身轰炸机执行地面支援任务,不仅能提升打击效率,还能显著降低风险。
此外,俄乌战争还显示出普通火箭炮难以摧毁坚固防御工事。要摧毁这种目标,必须依靠投掷重磅炸弹的战斗轰炸机。例如苏34只能携带一枚FAB3000炸弹进行点打击,而轰炸机数量有限且不敢深入敌后。而若中国拥有隐身轰炸机,就能一次携带几十枚重型航空炸弹,对敌军防御带进行“精准拆除”。面对台独势力的“堡垒化防御”计划,这种能力尤为关键。
总而言之,随着国际局势变化与实战经验积累,人民空军已逐步明确了隐身轰炸机的战略价值。既然方向清晰,研发量产也只是时间问题。相信不久的将来,轰20将正式揭开神秘面纱,成为中国空军力量的新象征。
部分信息来源:环球时报《空军最新宣传片披露:新型隐身无人机与歼-20、歼-16D协同作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