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些看起来并不起眼的“石头”:直径不到3厘米,呈铁锈色,质地酥脆,略带清香,切开是金黄色的断面,有着细密的同心层纹理。
但它的价格一度高达170万元/千克,约是彼时黄金价格的两倍。这种昂贵的中药材便是牛黄——牛的干燥胆结石,通常在8岁以上的老牛体内出现,自然形成的概率约千分之一。
2025版《中国药典》介绍,牛黄有清心、解毒之功效,主治热病神昏、中风痰迷。安宫牛黄丸、片仔癀等被民间奉为“神药”的名贵中成药,正是以天然牛黄为重要原材料。
2020-2023年,牛黄原料价格飙升,相关产品也数次因脱销、涨价、限购等新闻而引发热议。由于价格高昂、供给稀缺、需求旺盛、政策管制,一条天然牛黄走私贩私的灰色产业链随之产生。
一位曾在某海关缉私局工作多年的律师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国内天然牛黄不少来自走私,但海关查处较为棘手,“牛黄本身体积很小,‘水客’靠人身夹藏,零星携带入境,坐实走私难度较大”。
2024年,广州海关缉私局“智胜01”行动破获一批走私天然牛黄案,走私部分案值23.6亿元,被列入海关总署2024年打击走私十大典型案例。这或是公开记录中,国内查获数额最大的一批牛黄走私案。
南方周末记者从相关案件代理律师和涉案人家属处了解到,近期部分案件已开庭审理,牛黄背后的隐秘交易,也逐渐浮出水面。

不同药铺的牛黄形态、品质各异,有大小均匀、表面光滑的球体,有粗糙开裂、不规则的块状物,也有细沙状的碎屑。(南方周末记者 黄思琪/摄)
一纸禁令,进口受限
牛黄进口管制,与“疯牛病”有关。
2002年,被称为“疯牛病”的牛海绵状脑病,从英国蔓延到全球至少26个国家,导致超1500万头牛遭到扑杀,超过200人因食用病牛,引发变异型克雅氏症死亡。
为防止疯牛病疫情传入国内,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下令,禁止使用进口牛源性材料制备中成药,包括天然牛黄、牛胆膏、牛骨粉等。
海关总署对入境中药材实施检疫准入制度。二十多年来,天然牛黄一直未列入《获得我国检疫准入动植物源性药材种类及输出国家地区名录》。
公开资料显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4500余种中药方剂中,大约有650种方剂采用牛黄。2020版《中国药典》收载含牛黄的中成药品种95个。
作为牛的病变产物,天然牛黄产量本就稀少,再加上进口管制,国产牛黄难以满足药品生产需要。
南方周末记者获取的一份由国内某中药协会在2025年2月出具的文件称,国内每年天然牛黄产量约700千克,而同仁堂、达仁堂、片仔癀、广誉远等药企的实际需求量超过5000千克。
中国中药协会特聘副会长、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原所长孙晓波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过去,用于耕地、拉车等的役牛生长时间长,部分老黄牛胆囊感染后,胆汁中的胆固醇、胆红素、胆酸等成分代谢异常,形成了病理性的胆结石。随着役牛逐渐被机械取代,肉牛养殖时间通常在两到三年之间,较少形成胆结石病变,导致天然牛黄更为稀少。
“出于研究需要,我们在国内一些牧场寻觅高质量的天然牛黄,十几年来几乎很难找到。”孙晓波说。
“水客”夹藏,走私入境
巨大的供需差,让一些商人盯上了这块“疯狂的石头”。
2023年3月,一份牛黄采购合同摆在药材商人陈英的面前:20天内,交货8千克。
国内天然牛黄基本分布在长江以北,所产牛黄根据地区分为秦黄、东黄、京黄、延边黄。该合同规定,货源必须是来自国内西北、华北地区的京黄。
交不出货的陈英,走了一条险路。经人介绍,陈英结识了经常出入口岸的王富贵,他们各出五成的本钱,向巴西养殖场订购牛黄。
牛黄在阿根廷、智利、乌拉圭、墨西哥、澳大利亚、南非以及北美、中亚等国家和地区也有分布,但巴西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牛肉出口国,占全球牛黄产量接近四成,最受求购者注意。
为了收集珍贵的牛黄,全球多地养殖场发生过争夺、偷盗、走私事件。国际刑警组织(ICPO)2024年发布过一则通报,在乌拉圭这个全世界人均养牛数量最多的国家,一对兄妹因向中国香港走私价值超300万美元的牛黄而被判入狱。
陈英案件的起诉书清楚勾勒出这一灰色链条:有人在巴西负责对接养殖场,将牛黄运往中转地,王富贵负责以“水客”人身夹藏的方式走私入境,陈英取货后向药企供货。
根据中转地的有关法律规定,牛黄不在中药材进出口管制目录内,有资质的企业取得相关批准情况下,可以从海外进口牛黄。这也让一些商人找到了可乘之机。
美国农业部2024年的一份报告显示,2019年至2023年间,该中转地的牛黄全球进口量增长了66%,达到2.18亿美元,巴西和美国是最大的供应国。
南方周末记者了解的另一起牛黄走私案中,长期在巴西经营电子产品、珠宝、日用品外贸生意的赵家勇,自称有中国内地药企辗转联系到他,希望他在巴西寻找牛黄,以解牛黄原料短缺之急。赵家勇向养殖场购买的巴西黄,在其他地方中转后同样以“水客”途径入境。
南方周末记者查询发现,截至2025年10月,裁判文书网仅公开了一起走私牛黄的相关案件。2019年,安徽某药业公司法定代表人尹某入境时,随身行李中夹藏近10千克天然牛黄和牛黄粉,偷逃应缴税费约19万元。
2024年,陈英、王富贵、赵家勇等人均因涉嫌走私普通货物罪被广州海关缉私局逮捕。陈英案的检方起诉书显示,陈英、王富贵等人走私进口天然牛黄约105千克,偷逃税款近700万元。
警示不足,走私未绝
赵家勇从巴西获取的牛黄,一部分流向做了四十年药材生意的冯古通手里。巧合的是,在这两起独立的案件中,陈英和冯古通都是河北安国人。
安国位处华北平原腹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自古药材种植和商贸繁盛,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之一。在安国药材市场,手握走私货源的药商会上门兜售牛黄,就此和安国商人建立联系。
2025年9月,南方周末记者在安国走访发现,陈英、冯古通等人被捕后,安国的走私牛黄仍未绝迹。
安国市中心南街,一家门面贴着“天然牛黄”的药铺里,牛黄不在明面的药柜上,而是放在收银柜下方的抽屉里,装在一个老式而质朴的铁盒中,被半透明的雪梨纸层层包裹。
“五五货,巴西黄,一克1500元,我们亲自上货。”老板神色自然地对客人介绍。“五五货”指牛黄形态是球形和碎块各一半,属标准规格的流通货;“巴西黄”指牛黄产自巴西。
南方周末记者询问了5家售卖天然牛黄的药铺,除了1家药铺表示牛黄来自国内屠宰场,有4家均表示货源从巴西、非洲等地进入中转地,其中3家经营者直接承认这些牛黄“长期靠走私入关”。
其中1家经营者称,自家的牛黄一直从相关中转地公司进口,有正规手续。但实际上,自2002年禁令生效以来,牛黄长期无法合规进口至内地市场,所谓的“进口”亦是走私。
提起走私,商户们并不警惕,甚至语气坦荡,有人表示这样的生意做了三十年。
“国家并未禁止牛黄经营,(之前)我们是开门做生意,有人来我这儿卖,我就买,再转卖给私人诊所或药企。”一位安国药材商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多年来,牛黄走私查处并公开的案例较少,在她看来,同行们都没有意识到参与牛黄走私的严重性。
“牛黄不像犀牛角等濒危野生动物制品一样禁止交易,供需矛盾下,少有正常的经营销售渠道,行业内也没有形成足够的警示和震慑。”前述安国药材商人说。

河北安国有“天下第一药市”之称,当地多家药铺经营天然牛黄,每克1100-1600元。(南方周末记者 黄思琪/摄)
牛黄崇拜,催生需求
牛黄入药历史深远,最早见于汉代《神农本草经》。作为采用天然牛黄的代表性药物,安宫牛黄丸在民间应用广泛,旺盛的需求成为一些人铤而走险的原动力。
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经典病房主任医师颜芳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安宫牛黄丸在临床应用的比例没有那么高,主要是老百姓在家自主备药,民间家庭囤货占据了主要市场。2022年,片仔癀药业董秘办人士也曾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片仔癀含片和胶囊院内销售额本身占比较小,主要是在外面流通连锁药房销售。
民间高需求背后,药企、药店也有意营销助推。
2023年,广西一药店发布“安宫牛黄丸”处方药广告,被处罚20万元,列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神医”“神药”广告违法典型案例。
近期,南方周末记者以消费者身份咨询达仁堂天猫官方旗舰店,客服表示,安宫牛黄丸可以作为日常保健品,有预防中风的效果,服用方法是惊蛰、夏至、霜降、冬至四个节气前后连续三天,每天一丸。
实际上,安宫牛黄丸作为处方药,需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使用,不当使用可能存在健康风险。
“把安宫牛黄丸捧成‘神药’,其实是部分药企的营销策划。”安国市当地一家产销安宫牛黄丸的药企人士向南方周末记者坦言,一粒近千元的急救药,多数人一年用不上一盒,作为保健养生品才能打开销路。
种种因素叠加,近几年天然牛黄原料价格一路水涨船高。
南方周末记者获取的多份中药材采购合同显示,陈英所经营的某药材公司在2022年至2023年期间多次向北京同仁堂、津药达仁堂供货。
陈英与达仁堂在2023年3月签署的合同中,牛黄采购价格为75万元/千克;与同仁堂在同年12月交易的价格飙升至177.8万元/千克。
原料上涨带动成药提价,彼时媒体称之为“一粒难求”。2023年5月,片仔癀锭剂国内售价从每粒590元调整至760元;2024年6月,港版安宫牛黄丸从每粒1060港元调整至1280港元,涨幅均超过20%。
国产不够,“黑户”来凑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这二十多年来,国内牛黄产量和成药所用的天然牛黄总量并不匹配,差距或由走私牛黄和牛黄代用品“拼凑”填补。
作为“黑户”的进口牛黄如何洗白身份,拿到合规手续进入国内制药公司的生产线?
前述药企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公司生产安宫牛黄丸的天然牛黄原料由河北当地的药材公司提供。“他们好些也是从外头进的,印度、非洲都有。我们通过正规的药材公司采购,合同、发票齐全,至于其中如何暗箱操作,是他们的事情。”
所谓的暗箱操作,是想办法将走私牛黄包装成国产货。
陈英与达仁堂的采购合同除了规定产地,也写明了牛黄质量标准,包括胆红素含量、二氧化硫残留量等。
因国产牛黄数量少、质量参差不齐,难以达到合同要求,一些供货商长期采用“拼配”方式,将国产牛黄与进口牛黄混合后供应。
“供需错位的矛盾下,诸如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操作背后,是药企长期的默许和推动。”陈英案的代理律师、广州市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唐恒源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国产牛黄药效差、价格高,但供货商需要一张国内采购证明,作为交易合规的‘通行证’。拼配的手段既能使牛黄质量达标,又解决了进口牛黄的‘黑户’问题。”
孙晓波介绍,当前市面上的天然牛黄质量参差不齐,均一性差,时有伪品混品,监管部门对此也加大了打击力度。部分国产牛黄中的药效成分达不到国家药典标准,可能是掺杂了伪品混品,或牛黄本身质量较差。
此外,当前的药物鉴定手段只能测出牛黄的药效成分含量,难以鉴别其来源是国产或进口、纯天然或掺伪,也为药商的“调包”留下了操作空间。
截至目前,未有公开资料显示陈英供货的两家企业因进口牛黄被处罚。
人工牛黄,尚难“平替”
天然牛黄的质量直接影响药效,但至今没有完美的“平替”。为满足临床用药需求,天然牛黄代用品的开发自1950年代延续至今。
南方周末记者在安国药材市场了解到,市面上在售的牛黄代用品主要是人工牛黄和体外培育牛黄,前者约660元/千克,后者约22万元/千克。
以牛胆粉、胆酸、胆红素等为原料研制出的人工牛黄,是含牛黄中成药制剂替代率最高的代用品,也常见于花露水等日用品中。体外培育牛黄是根据胆结石形成原理,用牛胆汁在牛体外研制。
二者均被收录于多版药典中,但从药效成分含量来看,与天然牛黄功效仍有差距。
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2004年规定,因人工牛黄的胆红素等含量与天然牛黄有一定差距,不能在急重症用药品种中代替天然牛黄。
孙晓波介绍,除了人工与体外培育牛黄,还有一种是培植牛黄,利用致黄菌、牛黄床接入活体牛的胆囊内,使其自然形成结石。1990年代获批上市后,近年来有科研单位开展研究,初步证明其有效成分与天然牛黄更为接近。2023年以来,培植牛黄实现阶段化量产,但受到当前政策等因素影响,尚未规模化进入市场。
与“平替”款相比,天然牛黄产品更受消费者欢迎。
南方周末记者于2025年10月查询发现,同仁堂天猫官方旗舰店销售的安宫牛黄丸,采用天然牛黄、天然麝香的版本,价格为860元/粒,销量比采用体外培育牛黄、人工麝香,218元/粒的版本高1000件。

安国药材市场售卖的人工牛黄和体外培育牛黄。(南方周末记者 黄思琪/摄)
管制放松,允许试点
随着全球建立有效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疯牛病近年来只处于散发、低发的状态。得益于严格的控制措施,我国从未发生过疯牛病疫情。
2014年,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认可中国内地达到疯牛病风险可忽略标准。多年来,药企和专家屡次呼吁放宽牛黄进口限制。
在牛黄产品多轮疯狂涨价等因素影响下,牛黄进口管制终于有了松动。
2024年7月,国家药监局、海关总署发布征求意见稿,拟对不存在疯牛病疫情禁令国家(地区),且符合我国海关检疫要求和药品质量检验要求的牛黄,允许其试点用于中成药生产。
2025年4月,该政策正式生效。同月,海关总署发布第73号公告,符合要求的阿根廷天然牛黄被允许进口。
然而,南方周末记者从业内多方了解到,牛黄进口试点开放半年来,几乎没有牛黄实现合规进口。南方周末记者致电海关总署询问相关情况,工作人员回应称,相关司局的意见是牛黄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牛黄走私与进口问题由国家中医药局受访更合适。11 月 12 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人员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该局虽是牛黄主管部门,但不是政策牵头单位,只是协助政策落实,与牛黄进口和市场相关的一些情况并不掌握。
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刑民行交叉法律事务部副主任邵永飞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牛黄试点进口的门槛很高,要求阿根廷的屠宰场和牛黄生产加工企业在中国海关注册登记,进口企业必须位于12个试点省份,且持有处方含牛黄的中成药品种,首次进口牛黄还应按照《进口药材管理办法》及公告有关规定报送资料,取得进口药材批件。
2025年5月,片仔癀管理层在与投资者交流时提到,牛黄进口新政短期内对国内牛黄市场价格影响不明显,且政府有关部门暂无详细指导文件出台,公司会密切关注新政策的进展情况。
孙晓波认为,从全球范围来看,更容易产生牛黄的役牛都有明显减少,开放进口牛黄短期内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牛黄短缺、价格昂贵和药品可及性等问题。
他建议,呼吁合规采购天然牛黄、提高检测技术、落实市场监管的同时,也应加快推动天然牛黄代用品的产业化,提高优质牛黄产品的可及性。“对于这类珍稀濒危药材的使用提供更多选择,发展更接近天然的仿生替代品是未来的重要方向。”
(陈英、王富贵、赵家勇、冯古通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