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终于打破沉默了。
11月11日,特朗普在白宫草坪边被记者围得水泄不通。记者中有人高声提问:“总统先生,您现在还坚持说关税由中国承担吗?”特朗普一时愣住,接着低声嘟囔:“我们也确实会付出一定的代价。”这句话被现场的三台摄像机全程录下,不到十分钟就登上了推特的热搜榜。而这句话,过去特朗普一直坚决否认。刚开始发动贸易战时,特朗普曾信誓旦旦地说,竞争对手会为这笔费用埋单,这样就能让美国再次伟大。现场掌声雷动,许多工人举着写着“让美国再次伟大”的红帽子。如今回头来看,那时的豪言壮语,仿佛气球被针刺破了。美国财政部的最新数据显示,特朗普的贸易战已经对美国民众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估算,一户四口之家每年因此需多花1300美元。此外,最高法院的案件也对特朗普构成了巨大压力。案号为22-1001,原告是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及几家中小企业。他们起诉总统越权,认为总统滥用《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来征收关税。上周三,九位大法官进行了口头辩论。即使是保守派的大法官阿利托也提出了疑问:“如果总统能对中国加税,是否也能对法国红酒加税?”庭审现场寂静无声,甚至能听到书记员的铅笔划过纸的声音。
特朗普的律师团队在法庭上承认,“部分成本可能由美国消费者承担”,这一表态已经是很大的让步。
如果最高法院最终裁定总统越权,财政部将不得不退还已收取的税款,初步估计金额为450亿美元。这笔退款一旦落实,明年的预算案将需要重新编写。
在芝加哥南边,经营五金批发的华人老板老林最有体会。他店里的扳手、钳子几乎全部来自中国。2018年,他进的一把8寸活扳手价格是7.5美元,但现在涨到了11美元。老林无奈地表示:“我卖给本地修车铺,客户一听到价格就摇头,生意锐减了一半。”他甚至将微信群备注改成了“关税受害者互助”,群里有两百多人,每天讨论哪里还能找到越南货。
而农业州的农民则更难过。艾奥瓦州的玉米去年对中国的出口量不到2017年的三成。当地粮仓发布的收购价,比巴西的玉米便宜42美分。农民皮特将自己三千英亩的玉米改种了大豆,因为大豆的补贴稍微高一点。但中国却不再购买大豆,他只好将仓库改成健身房,通过收会员费来补贴家用。
零售商也面临着压力。沃尔玛在今年的第三季度财报中首次单独列出了“关税影响”这一项,预计全年因关税带来的额外成本将超过6亿美元。沃尔玛的首席财务官在电话会议中提到:“我们尽力压低毛利,但消费者已经明显感受到价格压力。”为了节省运费,沃尔玛将部分采购转移到越南和印尼,但由于新产线的磨合问题,交货期延迟了六周。
社交媒体上,有人晒出了特朗普在贸易战初期讲话的旧视频,配文:“当年说中国付钱,现在怎么认账了?”这条帖子一晚上获得了超过40万个点赞,评论区里最多的留言只有一句:“我的钱包早就告诉我真相了。”
特朗普团队也悄然调整策略。知情人士透露,他们已经准备了一份“第二阶段方案”,如果最高法院作出不利裁定,他们将把关税改成“国家安全审查”,通过《国防生产法》限制关键技术的进口。这样就能避免退还税款,同时还能继续“卡脖子”。白宫内部的备忘录将这一策略称为“换轨”。
华尔街的分析师则更关心市场的反应。高盛在最新的研究报告中提醒客户:“如果关税被迫调整,短期内可能会带来市场波动,但从长期来看,这将有助于缓解通胀压力。”
在俄亥俄州的一位卡车司机说得更直接。他在休息站啃着汉堡,直言:“我只关心柴油价格什么时候下降,关税是谁付的?反正不是我,是我老婆。”说完,他把汉堡纸揉成一团扔进了垃圾桶。
特朗普这次的表态,或许并不是认错,而是为即将到来的法律战留了一条后路。但无论他怎么说,超市里不断上涨的价格标签已经把答案摆在了每个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