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的规模数据,再度给部分发起式基金的存续“命运”敲响了警钟。
此前低点成立的部分基金凭借优秀的业绩吸引了资金的加购,从而摆脱了清盘之虞;但多数产品依旧无法走出规模之困,个别产品在“三年大考”之际被突击买入从而度过考核节点,但更多产品不得不到点清盘。
当前,发起式基金离场有加速趋势,但发行端又有更多产品持续上新,有观察人士指出,发起式基金面对的最大挑战是规模困境的恶性循环,需要警惕大量发起式基金清盘影响投资者信心的现象。
多只发起式基金即将“挥手作别”
11月8日,一家大型券商资管公告,旗下一只沪深300指数增强发起的《基金合同》生效满三年之日为2025年11月17日。因“本基金长期以来规模较小,截至2025年11月17日日终,本基金的基金规模低于2亿元,则本基金将触发《基金合同》中约定的基金终止情形,并于2025年11月18日起进入基金财产清算程序”。
11月份以来,还有恒越均衡优选等其余四只发起式基金预告即将清盘。此外,据三季报数据,多只成立于三年前的发起式基金也面临清盘风险,2亿元的规模门槛宛如悬在此类产品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截至三季度末,还有部分养老FOF基金等产品规模仅有数千万元,这部分基金均成立于2022年11月,这意味着如若没有资金介入,这批基金或许也难逃清盘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从三季报中的个别数据不难发现部分基金“自救”的端倪。以某债基为例,该基金成立至今,规模长期稳定在1000万元到5600万元之间,多个季度内罕有波动,且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也仅为5600万元。该产品成立于2022年8月30日,如若规模没有发生重大变化,该基金应当在今年的8月30日清盘,然而从三季报以及当前仍旧存续的状态来看,申万菱信绿色纯债安然度过了“三年大考”。
据三季报数据,该基金“报告期内基金总申购份额”达到了2.91亿份——这意味着今年8月30日之前该产品或被短期“冲规模”从而跨过2亿元的门槛;而报告期赎回总额也达到了2.46亿份,这同样意味着这批资金选择了“快进快出”。
亦有基金成为“明星产品”
在部分发起式基金仍在生存线挣扎之际,还有多只产品已将规模做大做强,不仅免于“生存危机”,不少基金还成长为明星产品。
成立以来的回报数据方面,作为今年前三季度的“冠军基”永赢科技智选即去年10月末成立的一只发起式基金,截至11月7日该基金涨幅已达246.27%,规模方面也达到了115.21亿元;此外,永赢先进制造智选规模突破了200亿元,中航机遇领航、中欧数字经济以及中欧时代先锋等发起式基金规模均超过了100亿元,这些基金凭借着成立以来的翻倍表现从而吸引了资金的加购,早已摆脱清盘之虞。
成立时点是部分发起式基金业绩出色的一大重要因素。若将时间推至2025年及以前,沪指多个交易日下探至3000点以下,发起式基金凭借更低的成立门槛,在市场震荡或投资情绪低迷、行情转折时更容易快速成立,仅在2022年一年内就成立了超300只发起式产品。
中航基金总经理助理韩浩表示,发起式基金往往成立于市场低迷时期,此时市场存在大量低估值的优质资产,这些优质资产在市场情绪回暖时往往会出现显著的估值修复,进而带来明显的超额收益。同时,发起式基金要求基金公司自有资金投入并持有至少三年,能激励基金公司注重长期投资,进而保障基金取得长期良好的投资业绩。
“此外,在产品设计上,发起式基金让基金公司更易采取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投资策略。优秀的历史投资业绩是基金的最大名片,再经过基金公司的持续营销,从而实现基金规模快速增长。”韩浩表示。
“如果说市场冷清时设立发起式基金是为了‘保成立’和逆向销售,在市场较为火热时设立发起式基金则是为了‘抢赛道’。”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相关人士称,由于发起式基金的成立门槛更低,基金公司可以通过设立这样的产品快速建立具有公开业绩的标志性产品,如果业绩出色则更有可能得到市场的认可。
需关注“优胜劣汰”加速现象
然而,能够“突出重围”的发起式基金依旧少数,从清盘节奏来看,发起式产品的离场速度无疑呈加速趋势,另一方面,10月份至今仍有近20只主动权益的发起式基金公告成立,有业内人士对此类产品发展情况并不乐观。
有公募观察人士指出,像港股通、量化、消费等赛道的发起式基金,虽偶尔能交出亮眼的阶段性业绩,但渠道推广不给力、市场关注不够,导致规模一直上不去。很多基金公司设发起式基金是为了试水新策略或布局创新领域,可要是三年内没得到市场认可,就算业绩不错,也难吸引资金入驻。
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代景霞表示,发起式基金由于较小的管理规模往往面临着较高的运营成本,长期侵蚀基金收益,不利于吸引资金加入,从而使得基金规模难以长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部分发起式基金过于依赖机构资金,在投资方法和投资方向方面容易受到机构客户的影响。
对于清盘与上新并存的现象,排排网财富公募产品运营曾方芳认为,发起式基金清盘反映出基金行业竞争激烈,资源向优质基金集中,业绩不佳或缺乏竞争力的基金将被淘汰。“发起式基金面对的最大挑战是规模困境的恶性循环,大量清盘可能会影响投资者对基金产品的信心,促使投资者在选择基金时更加谨慎,对基金的业绩、规模和管理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也会更高。”曾方芳表示。
责编:杨喻程
排版:刘珺宇
校对:杨舒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