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空军发布重磅视频,歼-20与攻击-11隐身无人机协同作战,还有“新家伙”的出现,让美国深感已被超越,中国成为全球首个列装飞翼隐身无人机的国家,这款雷达反射面积仅昆虫级的“隐形杀手”,如何与有人机构建西太最强打击体系?而起步更早的美军“忠诚僚机”计划,又为何陷入十年停滞困局?
今年11月11日,是人民空军成立76周年,空军在这个重要的日子里,发布了一部名为《梦远》的微电影。在这个微电影中,其中有一段不到十秒的片段,在军事圈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
“玄龙08已达6号阵位”、“威龙1号收到”、“已与玄龙协同”,影片中简短的对话,配合着名为“玄龙08”的大型无尾飞翼飞行器与歼-20战机组成编队、一飞冲天的画面,这不仅是酷炫的视觉特效,更是中国空军面向未来作战体系的一次强力宣言。

官方随后证实,“玄龙08”正是此前已露端倪的攻击-11隐身无人机。
它的正式亮相,距离中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入列仅过去六天,这一连串的动作,信号再明确不过,西太平洋上空的力量平衡,正在被一股新的、隐形的力量深刻重塑。
攻击-11绝非简单的无人机升级版,它头顶着“全球第一款正式服役的飞翼隐身无人机”的光环,这本身就意味着中国航空工业已经吃透了这类最尖端布局的全部技术密码。
它的雷达反射面积被控制在令人咋舌的0.0001到0.001平方米之间,几乎相当于一只飞鸟或大型昆虫。
在当代,雷达探测距离动辄数百公里,被发现往往就等于被摧毁,而攻击-11这种“极致隐身”能力,使得它在现代防空网络面前,成了一个近乎“透明”的幽灵。
同时,它内置的弹舱能灵活携带8枚精确制导炸弹或2枚重型导弹,其命中精度据说可以达到0.8米。

想象一下,一个在雷达上几乎看不见的“幽灵”,却能以如此高的精度将毁灭性武器送到你头顶,这无疑是任何防御者最不愿面对的噩梦。
那么,这个“隐形杀手”在战场上究竟扮演什么角色?它的价值是双重的。
首先,它是无可挑剔的“踹门者”。在进攻编队中,攻击-11可以凭借其绝佳的隐身性能,充当先锋,悄无声息地渗透进敌方严密的防空体系,优先“敲掉”关键的雷达站、防空导弹阵地,为后续的歼-20、歼-16等有人驾驶战机开辟出一条相对安全的进攻走廊。
这种“点名式”的清除,不仅造成物理破坏,更对敌方官兵形成巨大的心理威慑,不知来自何处的打击,才是最令人恐惧的。
其次,它还是不知疲倦的“持续打击者”。无人机没有飞行员的生理限制,攻击-11拥有很长的续航时间。
这意味着,几架攻击-11就能在广阔的战略方向上,构成一个几乎不间断的隐身监视与打击网络。
传统的制空权概念,或许将因此被重新定义,未来,控制一片空域可能不再仅仅意味着有战机在那里巡逻,更意味着有一个隐形的、随时可能发动致命一击的无人存在持续悬在头顶。

此外,攻击-11的设计遵循了21世纪“一型多机”的思路,海军舰载版,被普遍认为是曾在九三阅兵中亮相的攻击-21。
试想,当福建舰、四川号等搭载电磁弹射器的舰艇,配备上这种隐身无人机,将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在现代反介入/区域拒止环境下,有人舰载机的作战半径和生存能力面临严峻挑战。攻击-21的上舰,将极大延伸航母战斗群的“长臂”,使其能在敌方火力圈之外,就发起隐蔽而精确的打击。
它甚至可能成为改变海战规则的“不对称利器”,以其隐身特性与大型内弹舱,对敌方的高价值水面舰艇,如航母本身,构成前所未有的突防威胁。
微电影中攻击-11与歼-20的协同画面,首次向公众直观展示了解放军在“有人-无人协同”领域的实战化探索。
而恰恰是在这个被誉为“下一代空战革命”的领域,中国的进展似乎让一直领跑的美国感到了焦虑。
美国前空军部长肯德尔就曾直言,中国在“无人僚机”项目上更为先进。

虽然美军在相关项目上探索虽早,却遇到了几大技术瓶颈:一是AI自主空战能力尚未突破,无人机仍需高度依赖后方“遥控”,难以在复杂对抗环境中自主决策;二是强对抗环境下的可靠通信问题始终没能完美解决;三是其发展路径过度依赖尚未问世的第六代战机平台。
这说明,中国已在这方面超越美国,成为了世界第一!
反观中国,我们看到的是一条更加务实和高效的路径,利用成熟平台快速验证、迭代战术,将新技术迅速整合进现有作战体系。
攻击-11的横空出世,意义远超单一装备的突破。它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一种强大的“体系化”创新思维。这不再是单个武器的追赶,而是从装备研发、到战术设计、再到全军作战体系融合的一整套系统工程的胜利。
这是中国雄厚的工业制造实力,与清晰战略思想协同进化的必然结果。
更令人惊喜的是,在这个影片的结尾,空军还公开了“新家伙”,尽管只有一个影子,却给军迷留下了无尽悬念。

它们的出现,预示着未来天空的作战主体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全维度的无人作战体系正在加速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