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沃森(James D. Watson),这位堪与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比肩的科学巨匠的溘然长逝,也预示着生命科学的黄金时代,悄然翻过了辉煌的一页。

他,被尊称为“DNA之父”的传奇人物,以一根双螺旋结构撬动了人类对生命本质的认知——从分子层面破译遗传密码的奥秘,到引领癌症治疗的技术革命,再到架起中美科学合作的桥梁,他的一生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21世纪号称生命科学世纪,而今天整个生命科学能够如此发展,至少有一多半的功劳落在沃森和克里克等的头上,而这个功劳,就来自于这篇著名的文章:

就这么一篇简短的几百个字的文章,仅仅2个作者,结果却石破天惊,成为了生命科学史上最重要的一篇文章,没有之一。
而这篇文章,就是解决了一个基本问题,DNA到底什么样子?

看看这俩这摆拍的照片,足以载入史册。今天,DNA双螺旋已经成为了共识,中关村也放着双螺旋

而这一切,就是来自两颗聪明的大脑。他们能从下面这张图里推测出DNA的双螺旋结构,当然,这也感谢富兰克林小姐,可惜她英年早逝,不然说不定也能共享诺奖。

有了DNA双螺旋结构,人类从此开启了DNA测序,随后sanger、Gilbert等搞定了DNA测序。
今天,我们无论是亲子鉴定、核酸检测、犯罪侦查还是DNA条形码、肿瘤的靶向药物或者基因编辑,都离不开这项成果,甚至这两天火的洪承畴,也得用。只要和DNA有关,就离不开这项成果。
如果说DNA双螺旋是沃森的最大贡献,那么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是他的另一杰作。

人类基因组计划和曼哈顿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被称为二十世纪三大科学工程。沃森在1988-1993年担任人类基因组计划负责人,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发起人之一,并最终成功破译人类基因组这本“天书”。
1990年正式启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中国科学家共同参与了这一预算达30亿美元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1999年成为第六个参与国并承担了1%的基因测序任务,而2001年,结果就发布了。
而这一计划中,也顺带诞生了二代测序的引子,并引领了21世纪分子生物学大爆发。
有了人类基因组计划,接下来,其他物种都开始了基因组检测,今天我们无论是做进化、分子育种还是基因编辑,都是这项计划的后续产物。
沃森可以说又一次引领了生命科学时代的发展,其实,也只有他有这种号召力。
提到沃森,还不得不提冷泉港实验室,被誉为世界生命科学圣地、"分子生物学摇篮",名列世界十大研究学院之首,已诞生8位诺贝尔奖得主。
而沃森执掌冷泉港实验室近40年,培育了无数的生命科学家。

我国很多著名的生物学家都是这个实验室出来的,然后再进一步培育出更多的科学家。
可以说,就像天下武学出少林一样,冷泉港就是生命科学的少林。
当然,人们还会津津乐道他的种族歧视,就和杨振宁的婚姻、牛顿的炼金一样,毕竟八卦让人开了。
比如,会说沃森和克里克说富兰克林脾气坏透了。
比如,引发更大争议甚至导致他被辞退的“种族歧视言论”。对于这一点,争议很大。因为智商和族群的关系,从来都是研究的热点,智商测试数据、脑容量等都有足够多的数据了。
如何解释这种差异?沃森认为是基因差异导致的。而反驳他的人,则往往说智商和教育、社会发展有关,用基因解释属于种族歧视。当然,更有人认为,智商不存在~
不过,现在足够的证据支持,认知能力是和基因有关的,有一系列基因,而且有“聪明鼠”这种年度十大成就的证据。(而沃森的言论问题在于“缺乏证据”,他要有足够的基因数据支撑族群认知差异)。不过嘛,人类社会,不care这些,所以沃森被扫地出门了,就像JK罗琳被开除哈利波特一样。但是这些都无法掩盖他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