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徐州,暖阳如沐,大龙湖畔宾朋云集。11月8日,2025淮海人才发展大会正式启幕,8位两院院士、70所高校院所领导、300余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青年学子、企业代表与徐州籍英才齐聚彭城,共赴一场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实际上,这场以“彭聚英才·城就未来”为主题的大会,不仅是一次人才工作的集中展示,更是一次区域发展动能的重塑与凝聚。记者注意到,从政策兑现到平台揭牌,从故事分享到战略签约,每一个环节都传递出徐州“尊才、爱才、用才、成就人才”的坚定决心与城市温度。
“区域中心城市是徐州发展的最大优势,这里有多重叠加的战略机遇、攀高逐新的蓬勃态势、日益完备的城市功能,选择徐州,定能助力各类人才抢抓时代风口、谱写事业新篇。”徐州市委书记宋乐伟向海内外优秀人才发出真诚邀请,期望更多人才走进徐州、了解徐州、扎根徐州。

打破壁垒,构建优质育才生态
徐州作为全国典型的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近年来始终致力于推动产业、城市、生态和社会“四大转型”,工程机械享誉全球,343创新产业集群总规模即将突破8500亿元,正扎实朝着万亿城市迈进。
这其中,人是关键要素。面对省委赋予的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强劲支点的重大使命和新一轮产业变革,徐州深知,单靠引进个别人才或单一技术,已难以支撑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宏伟目标,只有打通教育培养、科技创新与人才成长之间的壁垒,让三者相互滋养、协同发力,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我校与徐州近年来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交流等方面推进了系列务实合作,有力助推徐州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多方面互惠共赢。”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沈兴全的致辞,道出了校地融合的深层逻辑。作为徐州籍高校领导,他透露的一组数据颇具说服力:150余名太原理工校友扎根徐工集团,其中七成以上成长为研发骨干;近两年,60余名毕业生选择来徐就业创业。数字背后,是人才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是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同频共振。
会上揭牌的徐州人才商学院,也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这个由徐州市与中国矿业大学联合共建的平台,旨在培养“懂产业、懂科创、懂管理、懂市场、懂资本”的高素质复合型企业家队伍,标志着徐州在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上迈出关键一步。徐州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说:“我们不仅要引才,更要育才、用才、成就人才。人才商学院将聚焦‘343’创新产业集群,开展专题培训、实战研习、跨界交流,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本土军团’。”
在江苏省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授牌环节,徐州医科大学“细胞和基因技术”研究院、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深地技术”研究院双双入选。记者了解到,作为全省18家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之一,“细胞和基因技术”研究院已累计完成800余例患者CAR-T临床治疗,疗效显著,逐步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临床转化—产业落地”的全链条创新体系;“深地技术”研究院则聚焦深地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区域经济发展重大需求以及国际前沿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等三大战略目标,旨在为全省未来发展提供原始创新的源头供给,创建深地科学与工程领域国际一流的科创中心、引智基地与研发平台。
从校地合作到平台建设,从人才培养到产业布局,徐州正在下一盘很大的棋,落子点,就是要把教育、科技、人才这三个关键要素拧成一股绳,让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让人才的活力竞相迸发,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筑牢最坚实的人才根基。

创新机制,服务举措诚意满满
创新的活力,在徐州这片热土上蓬勃涌动。这背后,是一套覆盖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的精细化服务体系,让每一位选择徐州的人才都能感受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与发展空间。
为人才提供“真金白银”的强力支持,徐州系统构建起“彭城英才计划20条”政策体系,对顶尖人才创业最高提供1亿元支持,近两年累计兑现各类政策资金达10亿元。在大会现场,这份诚意得到生动体现:4个“双创团队”和2名“双创人才”代表分别获得300万元和100万元资助;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金牌、银牌选手及优秀教练分别获得20万、15万、5万元奖励。市委副书记、市长沈峻峰,副市长曹智等市领导颁授奖金,传递出“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鲜明导向。
人才服务网络也在不断健全,徐州为人才营造“暖心贴心”的发展环境。比如,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级人才集团,设立规模3.7亿元的彭城英才产业基金,提升人才工作专业化、市场化水平。线上启用“徐州人才码”,线下建成“徐州人才会客厅”,构建起“一线接听、一网通办、一窗办理、一码畅享”的“四个一”人才服务体系。同时,徐州建成淮海科技城未来人才公寓、凤凰湾创芯人才港等10多个高品质人才社区、22家青年人才驿站,解决了人才安居之忧。
不仅如此,徐州还在人才评价维度大胆突破,出台人才分类目录和认定办法,对年税收超5000万元、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要负责人,直接认定为市级高层次人才;市双创人才创业项目取消学历、职称等限制。同时,徐州还赋予徐工集团、云龙湖实验室等龙头企业和重大创新平台举荐权和自主评审权,真正发挥用人单位在人才评价和使用中的主体地位。
这些举措的效果如何?会上拿到100万元奖励的双创人才代表、中沛江苏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贡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给出答案:“对于我这样的技术类人才,把智能制造落地在徐州是一种情怀。智能制造企业前期资金缺口不小,不过从引才到落地,我们就拿到了系列补贴和培养计划,让我们深耕发展的底气更足。”
会上还发布了《关于加快数字文化产业人才集聚的八条举措》。记者注意到,从项目资助、创业担保到人才安居,《八条举措》覆盖高层次人才、青年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全类型。“数字文化企业具备轻资产、人才密集和高创新性的显著特征,对人才的依赖程度较高。在制定落实该产业人才支持政策时,突出了产业特性,集中解决了行业人才短缺问题,回应了相关企业的引才需求。”徐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有关负责同志介绍,《八条举措》与该市现行的人才政策“彭城英才计划20条”有机衔接,可通过人才“一网通办”补贴系统实现便捷兑现,确保政策落地见效。

协同作战,打造区域人才高地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加强人才协作,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人才区域协调发展”。会上,徐州携手周边9市组织部门代表,共同签署《区域人才协同发展合作协议》,聚焦人才规划协同、政策联动、资源共享、平台共建等七大领域,推动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人才工作一体化发展。这一战略举措,标志着区域人才发展进入协同作战的新阶段。
在记者看来,区域人才高地的建设,不仅需要政策与平台的支撑,更需要强大的资本赋能。大会上发布的30亿元江苏徐州新兴产业专项母基金,正是破解这一瓶颈的关键落子。这支基金的确立,标志着徐州在打造区域人才高地上,正从依靠单一政策引才,向“政策+资本+产业”多维驱动的模式跃升。
这支母基金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它聚焦新质生产力培育,致力于成为陪伴企业成长的“耐心资本”和人才创新创业的“长跑搭档”。通过资本的纽带,徐州不仅能为本地人才项目注入强劲动力,更能增强对周边区域优秀人才和项目的磁吸效应,使资金链与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实际上,大会精彩远不止于启动仪式。徐州打造了由1场主题活动、11场专题活动和11场县区活动构成的“1+11+11”人才活动矩阵。作为大会子活动,“百名海外博士江苏行”招聘现场,57名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博士与徐州20家重点企事业单位精准对接。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招聘展位上,不到半小时就接到了5、6名博士求职者的简历。今年毕业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的博士生周佳锋专程从外地赶来徐州参加招聘,正是因为看中这里的产业机遇。“我的专业是土木工程,在徐州应用前景广阔。加上在江苏读的本科,许多徐州同学的热情让我对这座城市充满好感。”
到“十四五”末,徐州市人才资源总量预计达196万人,高层次人才16.8万,高技能人才38.7万。“十四五”期间,近25万名大学毕业生选择徐州,在徐高校毕业生留徐率提升至26.7%。数字背后,是政策的力量、平台的支撑、生态的滋养,更是一座城市与一代人共同成长、互相成就的生动写照。
彭城万里,英才竞风流。在这场人与城的“双向奔赴”中,徐州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包容的胸怀、更坚实的步伐,让“彭聚英才·城就未来”变得可感可触,加速迈向区域人才高地的建设新征程。
撰稿 | 新华日报记者 张涛 岳旭
供图 | 徐州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