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军攻势如破竹,一场接一场地取得胜利,迅速向越南的战略要地——谅山推进,形成了包围之势。随着我军逐步攻克谅山外围的军事要点和战略高地,越军不得不退守在谅山本身,依托地形展开最后的顽强抵抗。他们在剩余的高地上构筑了大量坑道和工事,并将这些工事与各个火力点相连,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防御体系。 越军绞尽脑汁,将工事加固升级,建设起半永久性的地下工事和环形防御阵地,企图凭借这些防御设施阻挡我军的继续推进。面对这种情况,前线指挥官许世友将军沉着应对,胸有成竹。他将第二梯队的全部兵力集中起来,形成对越军的人数优势,同时调集前线所有炮兵营及团级炮兵连,总计370余门火炮,对敌实施炮火绝对压制,计划在战役正式开始前,对谅山进行猛烈炮击,尽可能摧毁敌方防御工事,消灭其有生力量。

简而言之,就是毫不留情地轰炸。谅山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因此必须一次性攻克,不能给敌人喘息的机会,以免影响我军士气。考虑到谅山周边的居民已经提前疏散,这一战可以全力开打,无需顾忌平民安全。 战役爆发前夕,前线下达命令,向谅山发起猛烈炮火攻势,不惜弹药消耗,首重震慑敌军。目标是打出万发炮弹,把谅山市的军政设施、通信和交通枢纽彻底摧毁,通过火力在士气上压倒对方,让敌军在战斗开始前就心生畏惧。 3月1日凌晨,所有前线集结的火炮在各级指挥下同时开火。霎时间,谅山如遭地动山摇,主要工事被炸得千疮百孔,通讯全部中断。越军惊慌失措,四处逃窜寻找掩体。战后统计,这次炮击共发射炮弹9919枚,因此被戏称为许世友将军的万炮轰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