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底,有件大事让全世界都盯着——中美两国领导人在韩国釜山坐下来好好聊了一场,这一聊不仅给之前紧张的中美关系踩了踩“刹车”,还直接敲定了后续经贸合作的大方向。没过多久,中国商务部就紧跟着公布了中美在吉隆坡经贸磋商的成果,满屏的“暂停”“取消”“合作”,看得人直呼“这波休战来得实在!”

先说说这场釜山会晤有多关键。之前中美关系时不时就有点“风浪”,但这次两国元首聊了1小时40分钟,把事关中美关系的大问题、大家都关心的重点问题都掰扯透了。特朗普在回去的飞机上心情好得不行,直接给这次会晤打了12分(满分才10分),还说“几乎在所有方面都达成了一致”,甚至放话明年4月要访华,接着深化关系。这可不是随便说说,要知道元首层面的沟通就像中美关系的“指南针”,之前好几次关系紧张,都是靠这种最高级别的对话稳住方向,这次也不例外,直接给后面的经贸合作定了调。
重头戏还在吉隆坡磋商的成果上,每一条都实打实影响双方企业和老百姓。首先是关税这块,之前美国对中国(包括香港、澳门)商品加的10%“芬太尼关税”直接取消了,还有那24%的“对等关税”,也继续暂停一年;中方也相应调整了自己的反制措施,双方还说要延长部分商品的关税豁免。别小看这一步,之前美国因为加关税,国内平均关税税率都到18.6%了,物价跟着涨,老百姓买东西更贵,现在暂停高额关税,对美国缓解通胀是个大帮助,中国企业出口也少了道坎。
然后是大家一直关注的出口管制,之前美方搞了个“50%穿透性规则”,对出口限制得特别严,现在也暂停一年;中方本来10月刚公布的对应出口管制措施,也跟着暂停一年,还会细化具体方案。这一下,不管是美国的芯片企业,还是中国的科技公司,都能松口气——至少未来一年不用被这些严格限制卡脖子,中国企业还能趁这段时间调整布局,为以后可能的变化提前做准备。
还有个重要消息,美国对中国海事、物流、造船业搞的“301调查”(就是美国常用的那种贸易调查手段)也暂停一年了,中方同样暂停了反制。这等于说,这些行业不用再担心被贸易调查“盯上”,能安心搞生产、做业务,算是给行业发展吃了颗“定心丸”。

除了这些“松绑”措施,大豆贸易也成了这次合作的一个小亮点。美国财长很快就宣布,中国会在这一季到明年1月买18万吨美国大豆,后续还可能有更多。有人觉得这是美国赚了,但其实中国打得是“算盘”:咱们本来就是全球最大的大豆买家,买谁的都是买,这次选美国大豆,既能让进口渠道更多元(不用光依赖南美),还能换得美方在关税、出口管制上的让步,等于用一笔合理的买卖,换来了更实在的利益,这波操作很聪明。
可能有人会问,为啥中美这次愿意坐下来谈,还让步这么多?其实双方都有自己的现实需求。美国那边日子不好过:通胀高得压不住,关税推高了物价;经济面临物价涨、失业率升的双重压力,再打贸易战,企业和老百姓都得遭殃;加上马上要到大选年,特朗普需要点外交成果拉选票,稳定的经贸关系能帮他争取好环境。
中国这边呢,也有自己的考量。这些年咱们一直在搞“市场多元化”,比如开拓“一带一路”的新兴市场,现在对美出口占比降了,但整体出口额没少,谈判时腰杆更硬;而且“十五五”规划刚开局,特别需要稳定的外部环境搞发展。更重要的是,中美贸易体量太大了,2024年货物贸易额就突破6800亿美元,真要是全面打贸易战,双方乃至全球经济都扛不住,所以“休战”是最务实的选择。
这波休战对世界来说也是个好消息。之前大家都怕中美贸易战升级,全球经济跟着“抖”,现在双方释放积极信号,等于给全球经济注入了“确定性”——企业不用慌慌张张调整供应链,股市也能少点波动,连联合国都觉得,这对全球气候谈判、经济治理都有帮助。
不过话说回来,咱们也得清醒点,这可不是中美矛盾彻底解决了,顶多算“暂时休战”。比如关税是“暂停”不是“取消”,只要美国那边政治风向变了,随时可能再把关税加回来;美国以前也有过“出尔反尔”的情况,协议能不能落实,还得看他们的诚意;而且技术封锁的大框架没动,美国的“实体清单”还在,企业制裁只是暂时搁置,相当于“顶在额头的枪口”往后挪了点,但枪还在人家手里。

未来一年算是中美贸易的“缓冲期”,也是“考验期”。大家得盯着三件事:一是美方能不能真落实承诺,别光说不做;二是后续的磋商能不能持续推进,别聊着聊着又断了;三是明年特朗普要是真访华,能不能谈出更多实在成果。要是这三件事能做好,中美关系可能真能往更稳的方向走;要是出了岔子,那“休战”可能就成了“短暂停火”。
不管怎么说,这次中美能达成休战协议,已经是个好开头。两个大国体量这么大,地球足够容下双方,与其互相消耗,不如坐下来谈合作。希望这波共识能一直推进下去,不光让中美老百姓受益,也给乱糟糟的世界经济多添点稳定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