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以精准预测2008年美国房地产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而闻名的“大空头”迈克尔·伯里(Michael Burry),启动了一个名为“Cassandra Unchained”的付费投资分析博客。其付费文章的首个矛头就直指当前的AI泡沫问题,特别是针对芯片巨头英伟达,警告市场正重演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前的情景。

绝非等闲之辈
迈克尔·伯里可不是等闲之辈,他最出名的“战绩”来自当年的次贷危机。
通过对2003年和2004年抵押贷款实践的分析,伯里在大约2005年左右便预测到了美国房地产泡沫最早将于2007年破裂。
此后,他对住宅房地产价值的研究使他确信,次级抵押贷款,尤其是那些带有“诱导性”利率的贷款,以及基于这些贷款的债券,一旦原始利率被更高的利率取代,其价值就会开始下降,这种情况往往在贷款发放后短短两年内就会发生。
基于这一结论,他通过说服高盛和其他投资公司向他出售针对他认为存在风险的次级贷款交易的信用违约互换,从而做空了次贷市场。
最终,他的判断被证明完全准确。市场有分析指出他为此个人获利1亿美元,并为其他投资者带来了超过7亿美元的收益。
他的方法论一向以定量分析为主,参考大量实证资料和财务数据,以找出隐藏在市场表象下的巨大风险隐患为基础,进行做空布局。这种策略的威名,也大大增加了他对人工智能泡沫以及英伟达财务问题担忧的声量。
伯里在其新博客上发表了第一篇博文,题为《泡沫的根本标志:供给侧贪婪》(The Cardinal Sign of a Bubble: Supply-Side Gluttony),直接将当前的AI热潮称为一场“辉煌的愚蠢”(Glorious Folly)。
令人震惊的是,他的首要矛头居然不是对准在AI算力基础设施领域大范围支出的谷歌、微软、亚马逊和Meta等“付费方”公司,而是对准了在这波行情下产生出大量现金流,收获大量利润的AI芯片供应商英伟达。
他认为,互联网泡沫的关键问题在于“灾难性地过度建设的供给和远远不足的需求”,而当前的AI基础设施投资正面临同样的问题。英伟达市值增长最多,当前受益最多,所以风险也就最大。
他还指出许多科技巨头正利用拖延算力设施折旧的方式来夸大盈利,且英伟达最近接连向其重要客户OpenAI和Anthropic投资,也可能助长了资金循环流动以虚高化各参与方营收的风险。
按说围绕上市巨头,市场上的空头言论或者看空报告不算少见,很多大型公司未必会理会。但对此英伟达的反应却非常迅速,而且动作有点令人意外的大。
针对他的指控,英伟达已向华尔街分析师们发布了一份详尽的备忘录。其中直接回应了“大空头”伯里的每一项指控,称这些指控对公司的业务实践、财务披露以及当前人工智能投资周期的动态进行了错误描述。
不过伯里并未就此打住,在其个人社交平台上针对英伟达的这份备忘录说道:“英伟达向华尔街卖方分析师发送备忘录,试图反驳我的观点。我依然坚持自己的分析。显然完整分析无法容纳于推文,我将在个人社媒的时间线发布。首篇“供给侧贪婪”现已上线。这篇内容较为轻松,系列第二篇将更具深度性。”
看起来事情还没完,伯里手里是否还有更具说服性的证据,以及第二篇将如何呈现料将成为整个市场的焦点话题。
那么,迈克尔·伯里的葫芦里到底装了什么药呢?

博眼球还是真有料?
就在迈克尔·伯里发表最新文章、开启付费博客的同时,还有两件事也值得注意:
一是此前他已经关闭了自己掌管的对冲基金Scion Asset Management。这代表他从此可以更加无拘无束地公开发表文章,大量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是本月这只对冲基金公布了其在九月底持有价值超10亿美元的英伟达和Palantir的看跌期权头寸(Put Options),代表押注英伟达和Palantir的股价会下跌。
据他自己后来解释,Scion Asset Management不会完全关闭,而转变成他个人运营投资项目的工具。但它不再是一家注册投资顾问公司,也不再为外部投资者管理基金。
这可能代表迈克尔·伯里个人持有上述这些看空头寸。可见他言行一致,用真金白银践行他的理念:看空AI、不看好英伟达。
不过也难免有人会起疑,这般高调的举动,是否完全出于伯里宣传个人付费博客目的呢?当前这个博客的订阅费可并不低,用户年度订阅费要379美元。以后流量起来了,他这笔收入也是很可观的。
然而,我觉得伯里更大的目的可能并不是要赚订阅费用,去搞什么知识付费,而是想学习巴菲特的转型。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巴菲特也管理着一只基金,帮助投资人获得财富的增值,践行价值投资理念,大获成功。然而,他在1970年初就令人意外地宣布解散,从此只做个人资产的投资。随后更加令人意外的是,他的这番举动正好“规避”掉了整个1970年代的美股大熊市,他当时是否完全预见到了这个持续十年之久的危机?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迈克尔·伯里也经常引用巴菲特的典故,所以我认为他真正的目的就是要转型做个人投资,这样相对对冲基金的基金经理,他就有了很大的舆论便利度,可以说任何他想说的话,那么是否也能影响一批追随者,从而有机会或多或少地赋能他个人的投资呢?这是后话了。
除此之外,相比于巴菲特的那种“常胜”,伯里的业绩并不是那么的突出。
比如,Scion Asset Management在关闭前,其投资组合近3年业绩是-27.74%,虽然近5年业绩和近10年业绩分别达到了48.26%和247.48%。且近10年里,投资组合的总价值在达到2020年第四季度的高位2.93亿美元后,就一路下降,到最近不足5000万美元,也可见其对投资者吸引力下降明显。
另外一个比较有名的案例是在2021年年底,迈克尔·伯里曾经和埃隆·马斯克有过交锋。当时他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叫板马斯克,批评他为了自己的债务而减持特斯拉的股票。而马斯克仅仅轻描淡写地回复道:“伯里就像一只坏掉的钟。”
背景是当时Scion Asset Management持有特斯拉的看跌期权,显然也是不看好该公司的股价。不过后来特斯拉股价的飙升恰好证明伯里看错了。同时在2024年底左右,他也在社交媒体含糊承认自己已经不再看空特斯拉。
此外,这些年下来,伯里曾经多次在社交发布看空股市和某个板块的言论,很多后来都被证明并未实质发生。

AI泡沫的争论还会持续
围绕AI是否存在泡沫的争议还将持续。因为人工智能问题完全已经超过了股市的范畴,可谓人类历史上的又一次科技革命,将极大改变每个人的生活方式。股市当前是否存在泡沫,也是在这个大背景下的一种热度延伸。
最近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表示,尽管(美股)人工智能领域的支出正在市场形成泡沫,但投资者可能无需抛售持仓。
他补充道:“不要因为AI当前确实存在泡沫就抛售。但如果你观察未来十年的回报率,就会发现,在泡沫区域内,你的人工智能股票收益会非常低。”
而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上周则对分析师表示:“(对于AI泡沫)我们看到的情况截然不同”,以此驳斥了泡沫的担忧。
您会发现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那些从人工智能投资持续增长中获益最多的人,正在宣称那些担忧泡沫的批评者们完全错了。
以OpenAI为例,首席执行官萨姆·奥尔特曼最近表示,公司年收入可达200亿美元,并计划在未来八年内投资1.4万亿美元用于数据中心建设。当然,这种增长将依赖于越来越多的个人和企业购买其人工智能服务,从而带来持续增长的销售额。
然而,人们有理由对此持怀疑态度。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大多数公司并未感受到AI聊天机器人对其利润的影响,而且根据一项分析,只有 3%的人会为人工智能付费。
尽管如此,亚马逊、谷歌、Meta和微软今年仍计划在人工智能领域投入约400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用于数据中心建设。一些公司甚至计划将目前现金流的50%左右用于数据中心建设。
为了避免过度消耗手头现金,像Meta和甲骨文这样的硅谷巨头正在利用私募股权和债务融资来推动整个行业的数据中心建设热潮。
高盛分析师的一项评估发现,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公司——拥有庞大云计算和计算能力的科技公司——在过去一年中承担了1210亿美元的债务,比该行业的平均债务水平增长了300%以上。
有迹象显示,硅谷的一些财务操作旨在通过所谓的“特殊目的实体”来避免在资产负债表上出现债务。
比如,一家数据中心公司可以贷款建造数据中心,而这笔巨额债务则由科技巨头企业以支付租赁费的形式进行担保。这个项目被安置在一家特殊目的实体名下,科技巨头可能仅仅占有这家特殊目的实体较少的股份比例,但却享有数据中心产生的所有计算能力,而且这笔巨额债务也不会出现在科技巨头的财报中。
但风险点在于,一旦AI泡沫破裂,数据中心无法被完全使用,科技巨头依然需要承担这笔债务相应的比例,也可能需要承担赔偿金。
此类复杂的金融债务安排往往因为隐蔽性而被投资者高度警惕。
硅谷背负着所有这些新债务,并假设人工智能带来的巨额新收入将足以偿还债务。但同样,这种假设也存在疑问。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估计,到2028年,大型科技公司将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上投入约3万亿美元,而它们自身的现金流仅能覆盖其中的一半。如果人工智能市场的增长哪怕只是趋于稳定,很快就会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届时这些债务将变得一文不值,金融机构也将蒙受损失。
如此,泡沫也就破裂了。
免责声明
(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早餐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