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4月份特朗普推出对等关税以来,这是美国历史上自1933年之后的最强关税,它带来的后果,可能还没有彻底显现。
1933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与2025年特朗普“对等关税”,都是美国历史上两次标志性的贸易保护主义举措。
而1933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影响更是深远,甚至是间接导致了后来世界第二次大战的爆发,可以说关税的影响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大一些。
在九十多年后的今天,特朗普关税带来的冲击,理论上也不会如此“平淡”。

1930年6月17日,时任美国总统赫伯特·胡佛签署了《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将美国平均关税率从1922年《福特尼-麦坎伯法案》的40%提升至约59.1%,对超过2万种进口商品加征关税。这项法案由参议员里德·斯穆特和众议员威尔斯·C·霍利提出,尽管当时遭到1028名经济学家联名反对,但胡佛仍坚持签署,部分源于其1928年竞选时提高农产品关税的承诺。
该法案通过后,加拿大、英国、法国等25个国家迅速实施报复性关税,导致全球贸易体系陷入混乱。美国进口额从1929年的44亿美元降至1933年的15亿美元,出口额从54亿美元降至21亿美元。美欧贸易规模从1929年的23.41亿美元萎缩至1932年的7.84亿美元。
这场关税毫无疑问是毁灭性的。
全球贸易额从1929年的360亿美元暴跌至1933年的120亿美元,减少了三分之二。国际贸易体系则在1929-1934年间萎缩近三分之二。
美国经济也遭受重创。美国失业率从1930年的7.8%飙升至1933年的25.1%,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底特律汽车厂、匹兹堡钢铁厂等因失去海外市场而大规模裁员。
美国农产品价格暴跌,爱荷华州玉米价格从每蒲式耳1.45美元跌至0.33美元,得克萨斯州棉花价格下跌70%。农场主们“种得越多,赔得越多”。
可以说,美国1933年关税政策的长期影响深远而负面。
首先它加剧了大萧条,关税政策使大萧条持续时间延长了至少2-3年。全球工业生产下降约30%,远超股市崩盘造成的直接影响。
另外还破坏了国际体系。国际联盟的贸易调解机制完全失效,为二战后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等多边贸易机制的建立埋下伏笔。
更重要的是这还加剧了德国、日本等国的经济困境,为极端主义崛起创造条件。历史学家普遍认为,这场关税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经济隐患。
到了1934年,罗斯福不得不通过《互惠贸易协定法》,将关税调整权移交总统,承认了斯姆特-霍利关税政策的失败。该法案被后世经济学家公认为“20世纪最具破坏性的经济政策失误之一”。
时间回到2025年,随着特朗普的关税实施,是否又会重蹈覆辙?
2025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对等关税”行政令,将美国平均有效关税率推升至18.3%,创下自193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与1933年全面性、报复性的关税政策不同,2025年的政策具有以下特点:
差异化税率:对中国商品征收34%关税,欧盟20%,越南46%等。对半导体器件、智能手机、电脑、芯片等电子产品实施豁免。
对等原则:以贸易伙伴国对美商品的关税税率和非关税壁垒为标准进行调整,声称要“纠正导致美国年商品贸易逆差超过8000亿美元的不公平贸易做法”。
豁免机制:对无法在美国生产的产品、特定农产品、飞机零件等可获零关税。这种选择性加征的做法与1933年的一刀切形成鲜明对比。
与1933年关税引发的经济雪崩不同,2025年关税政策的市场反应相对温和。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美国进口商承担了大部分关税成本,但通过供应链调整和价格传导机制,消费端影响滞后,这也会导致美国家庭每年多花2400美元。
另外今年6月份,美国的关税收入已达272亿美元,8月进一步增至313亿美元,但成本还是转嫁给了美国企业和消费者。
可以说,和1933年不同的是,今年特朗普的关税策略,的确比较温和,不管是从股市还是美国经济自身的表现来看,似乎都要比预期更强。
但这能够说明特朗普关税是成功的吗?未必。
与1933年美国关税引发全面报复不同,今天特朗普关税,最主要的一点就是采取对等反制的国家很少很少。其中仅仅只有我国在面临美国高关税时采取了反制措施,而其他欧洲国家,几乎都选择了谈判。
谈判的结果变成了欧洲日韩通过在美投资,以换取10%-20%较低的税率。
换句话说,1933年没有做到的事情,在今天做到了,全球多边机制和谈判仍然具有可能性,最终避免了1930年代的全面贸易战。
1933年与2025年全球经济结构的根本差异,是解释当前关税冲击相对温和的关键因素:
产业结构:1933年全球经济以农业和制造业为主导,贸易商品主要是农产品和初级工业品;2025年服务业占全球GDP比重超过60%,科技产业成为增长主要动力。
贸易模式:1933年以双边贸易为主,供应链区域化程度低;2025年全球价值链深度整合,中间品贸易占全球贸易70%以上。
经济韧性:现代金融体系、政策工具和技术进步(如AI和数字化)提高了经济抗震能力。1933年缺乏这些缓冲机制。
最重要的还是,1933年时各国同步报复,形成了恶性循环;而今年各国反应不一,部分国家寻求谈判,最终让贸易问题并没有进一步扩大。
1933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与2025年特朗普“对等关税”政策,虽然都是贸易保护,但实施背景、经济影响和历史评价却天差地别。1933年的关税政策被公认为一场经济灾难,加剧了大萧条,破坏了多边贸易体系,甚至为二战埋下伏笔;而2025年的关税政策,尽管同样具有保护主义色彩,但由于全球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缓冲机制的存在,其短期冲击相对有限。
但长期来看,变数仍然还存在。
历史告诉我们,贸易保护主义从来不是解决经济问题的良方。1933年的惨痛教训警示我们:在全球化时代,单边筑高贸易壁垒必然导致“回旋镖效应”。
当前相对温和的反应不应让我们放松警惕,因为关税战的长期影响可能仍在发酵。最终,维护开放、包容的多边贸易体系,仍是全球经济健康发展的最佳保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