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0年代,一个东德军人正坐在伊尔-28轰炸机上,这飞机属于东德空军第1航空师的33中队。

20世纪60年代,冷战铁幕下的东德空军序列中,伊尔-28轰炸机作为苏联军事技术输出的典型代表,不仅承担着华约组织前沿防御的战略任务,更成为东西方阵营空中较量的重要符号。这种被北约代号为"猎犬"(Beagle)的喷气式轰炸机,在柏林墙两侧的紧张对峙中,书写了一段特殊的历史篇章。

伊尔-28轰炸机是苏联在二战后研制的一款中型喷气式轰炸机,由伊留申设计局于1947年开始设计,1948年首飞成功,1950年正式服役。作为苏联空军第一种大规模量产的喷气式轰炸机,伊尔-28在冷战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出口到多个社会主义国家,成为20世纪50至60年代东方阵营空中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伊尔-28采用传统布局设计,配备两台克里莫夫VK-1涡喷发动机(单台推力26.5千牛),最大飞行速度达900公里/小时,实用升限12,300米,航程约2,400公里。其机体结构简洁坚固,采用全金属半硬壳设计,机翼为平直中单翼,尾翼为倒T形布局。武器系统包括机腹弹舱(可载弹3,000公斤)和尾部遥控炮塔(配备2门23毫米NR-23机炮),具备对地轰炸和自卫能力。

东德人民军空军(LSK)于1956年开始接收首批伊尔-28,至1962年已形成三个作战中队规模。该机型采用流线型机身设计,配备两台克里莫夫VK-1涡喷发动机(单台推力26.5千牛),最大飞行速度902公里/小时,作战半径1100公里。其独特的机腹弹舱可携带3吨弹药,包括FAB-3000重型炸弹或特殊战术核武器。




作为苏联对外军援的重要机型,伊尔-28曾装备东德、中国、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古巴等18个国家。伊尔-28的诞生标志着苏联航空工业从活塞时代向喷气时代的成功转型。值得一提的是,伊尔-28的维护性出色,即使在简陋机场也能快速部署,这一特点使其在实战中广受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