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印度的某家媒体报道了一个引人关注的消息,称印度政府与中国就巴基斯坦购买歼-35战斗机的计划进行了讨论,并成功将其推迟了三到四年。该媒体甚至在标题中写道:“中巴铁甲同盟可能要裂了”。这个消息听起来似乎很激动人心,但深入分析后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报道声称,这一消息来自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日本分析师”,甚至连他的真实姓名都不敢公布,却又一口咬定这个消息非常可信。
印度媒体在报道中提到,“这位分析师在防务圈内有相当的声誉,消息可信”,但仔细琢磨,问题就显现出来了。既然连分析师的名字都不能公开,又怎么能自信地宣称消息可靠呢?这不就是空口无凭地把没有依据的传言当成了证据吗?

更值得注意的是,关于这一事件,至今没有中国官方的任何回应,也没有巴基斯坦方面的表态,甚至连印度政府自己也没有提到过类似的消息。这完全是“我听说别人说,别人又听说”的二手消息,根本无法算作有力的新闻来源。

为了让这个消息听起来更加有说服力,印度媒体还试图渲染出“中巴关系可能会裂”的观点,甚至炒作“这一变化可能会重塑南亚的空中力量格局”。然而,尽管如此,文章的结尾部分却不小心暴露了事实:“对印度来说,这是一次喘息的机会,因为印度空军本应有42个中队,但现在只剩下31个了。”这句话无意中揭示了印度空军的困境:现役战机的维护情况差,装备逐渐老化,空军力量面临巨大压力。

显然,印度媒体对巴基斯坦即将获得歼-35战机感到焦虑,甚至借制造这种“推迟交付”的新闻来转移自己的焦虑情绪。然而,他们所说的会谈细节充满漏洞。他们声称这一消息发生在2025年10月的喀山金砖峰会期间,但从始至终都没有明确提到中印双方具体的谈判人员和谈判时间,也没有提到中方给出的具体回应,仅仅模糊地表示“中方默许了”这一说法。显然,这不是新闻报道,而是在凭空编造事实。中国的军品出口一向有明确的原则,不会因第三方的无理要求而改变合作节奏,所谓的“默许”不过是印度媒体自己找的台阶而已。
实际上,早在2025年6月,巴基斯坦总理办公室就公开宣布,巴基斯坦已与中国签署了40架歼-35的采购合同,这一官方消息比印度媒体所谓的“匿名分析师”的话要可靠得多。至于交付时间,巴基斯坦国防部长也早就表明,“最早也得2026年以后”。事实上,现代战斗机的交付周期通常为三年左右,因此,按照这个进度,2027年交货是合情合理的,哪里来的所谓“推迟三到四年”?

印度媒体的所谓推迟,实际上是把正常的等待时间与“中国听从印度要求”的说法混为一谈,完全是偷换概念,试图为自己争取面子。而且,歼-35的产能根本不像印媒所说的那样无法跟上。央视最近曝光了沈飞生产线的画面,直接揭穿了这一谎言。画面中,歼-35战机在生产线上有序推进,从拼接的机身到已经完成的成品机,编号每半个月就超过50架。沈飞工作人员还透露,2025年新增的27万平方米生产空间已经投入使用,利用模块化制造和3D打印技术,装配精度达到了毫米级,现在每72小时就能下线一架,2027年产能将翻番。

中巴合作的节奏与印度的干预毫无关系,早在歼-10CE交付巴基斯坦时,巴基斯坦总理就亲自主持了接装仪式,明确表示这是“中巴航空合作的新起点”。这种合作一直基于双方的需求,符合国际准则。现在,巴基斯坦飞行员已经开始在中国接受歼-35相关的训练,首批交付的准备工作也在推进,这一切都来自中巴之间的自主协商,印度无权插手。
更有意思的是,巴基斯坦不仅购买了中国的歼-35,还公开宣布购买了中国的空警-500预警机和红旗-19反导系统。这不仅仅是购买几架战机那么简单,而是要构建一个完整的“防空、空战、反导”体系,这样的合作只有最信任的盟友之间才会有。印度媒体所谓的“中巴关系裂了”简直就是无稽之谈。

印度媒体之所以坚信这些虚假消息,核心原因在于印度空军的焦虑。几年前,印巴空战中,巴基斯坦用中国的歼-10CE战机轻松击落了印度昂贵购买的法国阵风战机,而自己几乎没有损失飞机,这让印度颜面尽失。现在巴基斯坦要采购歼-35,这可是隐身五代机,比印度目前使用的苏-30和阵风战机技术上高出整整一代。如果歼-35交付后,南亚的空中力量将完全倾向巴基斯坦,印度当然急了。
但即便如此,印度的五代机却毫无进展。印度自研的AMCA战机,计划在2025年才定下计划,首飞要等到2028年,量产至少要等到2036年。以印度军工的拖沓速度来看,AMCA能否按时交付都是未知数。而想从国外购买五代机,印度又处处碰壁。美国的F-35需要附加一系列政治条件,俄罗斯的苏-57产能本身就捉襟见肘,印度能买到的希望渺茫。

于是,印度陷入了“造不出、买不到”的困境,而巴基斯坦则即将获得五代机,这让印度只能通过制造“中国推迟交付”的假消息,给自己争取一些心理缓冲,并转移国内对空军短板的批评。毕竟,最近巴基斯坦总统还去成飞,并在媒体前夸赞歼-10C,暗示可能再买一批,这无疑是在印度的伤口上撒盐。
有意思的是,印度还幻想中国会因为要讨好印度而改变主意,认为2024年中印贸易额达到了1350亿美元,印度在中国眼中分量很重。可这样的想法实在过于天真。中国的军贸政策有明确的准则,不会因为贸易额的增加而动摇。即使美国多次制裁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合作,也没能阻止中巴合作的继续。印度的请求,实质上是白搭,中国根本不会理会。

综上所述,印度媒体炒作“歼-35交付推迟”这一消息,更像是一种自我安慰的行为。中国的军贸政策不会因为第三方的言论而改变,歼-35的生产线有实实在在的画面和数据做证明,中巴的合作建立在长期信任的基础上,这些事实早已将“推迟交付”的谣言击得粉碎。印度要想真正为南亚稳定着想,应该停止编造假消息、挑拨关系,而是专心解决自己的军工问题,凭借真实的实力赢得尊重。毕竟,谎言终究是谎言,等巴基斯坦的歼-35正式列装时,印度所谓的空中优势就不复存在,到时再怎么编造消息,也改变不了这个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