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一道黑色的剪影,翼展42米的高空飞翼无人机悄无声息地从戈壁的天穏滑过,几乎在雷达的屏幕上都找不出它的踪影。但令人惊诧的却就是这支“看似普通的试飞画面”,竟让美国的《战区》网站连夜紧急发布了对此的报道,全球的军事圈也随之大为震动起了波澜。

据外界的披露,这款被外界称为“GJ-X”的巨型隐身无人机早已初露端倪,今年9月就已通过商业卫星照片曝露了出现在中国西部某一机场的身影。
与美军新一代的B-21“突袪者”相比其翼展都已经超过40米的巨无霸,仅仅就翼展而言就已将B-2战略轰炸机的52.4米都给抛到了后面,其机长约为22至23米,体型也就完全介于两款美军王牌的轰炸机之间了,其巨大的尺寸不仅可媲美现役的战略轰炸机,而且其独特的飞翼布局、隐身的涂装设计,可让其在雷达的探测面前几乎“隐形”不见。
其飞翼的布局就可谓隐身设计的极致体现:整机的主翼、副翼、机身、尾翼等均被巧妙的“穿”过了或隐没在了翼下或机身的后部,使其机体的投射面积极小,有效的减小了其被外界的雷达探测的机会和被外界的眼睛所看到的几率。

凭借对翼身的紧密的融合设计将其打造成了一个近乎“隐身”的无人机,其典型的翼身融合构型的无人机就不再有那些一副“暴露”的平尾、垂尾等突出结构,使其机身与机翼的过渡得到了极大的平滑,大幅的降低了了雷达的反射截面积(RCS)从而为其更好的隐身了。
据业内的估计,其RCS的值可能都低至0.001平方米的级别,甚至比一只飞鸟的反射信号都小,可谓一举多得之杰作,其高的升阻比(预估达25以上)不仅可充分发挥了机体的巨大外形的优势,同时也使得机体的内部空间大大地得到了利用,极大的提高了机的可携带的燃油量,从而使得其最大航程轻松的突破了1万公里的极限,其作战半径也直逼5000公里。
飞翼布局虽香,飞控系统却是技术巅峰的“珠穆朗玛峰”,没有垂尾和方向舵,无人机的俯仰、滚转全靠机翼上的开裂式襟翼和襟副翼微调,极易出现动作“打架”的耦合效应。美军B-2当年光飞控调试就花了8年时间,还曾因故障坠毁。

中国能让42米翼展的无人机稳定飞行,说明在“第二代飞翼”设计上取得了关键突破——通过延长机身改善俯仰力矩,就像给灵活的胖子加了根平衡杆,在隐身与操控间找到了完美平衡点。
其动力系统却透露着对实战的深刻的“实战智慧”,彰显了对此类系统的深入的战略思考和对实战的精到的把握,据分析该机的发动机很可能就是涡扇-18的升级型号,尽管其推力并未达到顶尖的水平,但其可靠的性状以及相对成熟的维护体系也让其初步的可行性得到了较好的验证,如今在轰-6K的试验中也已初步验证了千小时的可靠性。
由飞翼的高的升阻比使得近90吨的机体仅需4吨的推力就能维持高空的平飞,大大地降低了机体的油耗,比传统的轰炸机就低近40%。其单次的任务滞空时间可达12小时以上,就足以完成一场横跨两洲的打击了。

这架无人机的战略价值远超“大号隐身轰炸机”的范畴。预估其最大起飞重量50至80吨,内部弹舱容量达15吨,能塞下6枚“鹰击-18C”巡航导弹或4枚“惊雷-1”高超音速导弹。但它真正的狠活在于成为体系作战的“万能节点”!
隐身刺客:独自穿透严密防空网,轰炸指挥中心或导弹阵地,无需担心飞行员伤亡;
外置弹仓:与歼-20协同作战,由有人机引导目标,无人机发射大型武器,弥补隐身战机弹舱小的短板;
后勤多面手:必要时可客串隐身加油机或通信中继节点,为歼-20等战机“空中加油”,延伸作战半径。
但从试飞的初级阶段一路跋涉到真正的形成战斗力,也并非一帆风顺,尚有许多难关待我们一一闯过。如一旦无人机的卫星链路被他人有意的干扰或切断,其所依赖的自主的决策能力就将陷入举重若轻的境地。

但其更为致命的却是对后勤的巨大压力——一架隐身战机不仅要比普通的战机多出几十倍的专用维护设备的复杂度,更需要恒温恒湿的封闭的机库的保护才能使其隐身涂层的性能不受影响,但更为关键的就是隐身的不可完美,若脱离了预警机的远程预警的、电子战飞机的支援,就单枪匹马的突防了,那就仍面临着很大的风险了。
随着此款无人机的问世,中国空军的防御型向攻防兼备的转型也在不断的加速推进,空军的实战能力、战略战术的灵活性都将会得到大大地的提升。如今,我们的远程打击能力已从过去的主要靠轰-6K的巡航导弹这一单一的、相对易被拦截的方式,逐步向具有突防能力的“无人版轰-20”等高新一代的远程打击系统的转变,为我们带来了更大的战略隐身优势,相当于为我们的战略打击系统又“插上了一对隐形的翅膀”。

从2019年的“攻击-11”(翼展14米)这样的小巧的高低速多用途无人机到如今的“GJ-X”(翼展42米)这样的大型高空高超音速的远程隐身战机,再到近日曝光的另一款翼展52米的飞翼无人机的问世,近年来中国已基本形成了覆盖近、中、远距的全谱系的隐身作战体系。
或许这架刚刚大胆地闯入全球视线的中国无人机,就如同一道亮丽的开端,标志着中国战略空权的新时代的正式揭开了序幕,未来当真正的轰-20与它组成“有人+无人”双翼格局时,中国空军的远程打击力量将真正改写亚太战略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