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围绕“承诺”的外交对峙,让美印关系陷入了微妙僵局。特朗普坚持称,他与印度总理莫迪沟通过,莫迪承诺不再购买俄罗斯石油;然而,印度外交部却显得一头雾水,表示两国元首近期并未进行相关对话。
据观察者网报道,特朗普在“空军一号”上再次向记者强调,莫迪曾当面承诺停止俄油采购。但印度外交部发布声明时,只轻描淡写地否认了这一点。对此,特朗普愤怒回应:“如果他们这样说,那就继续支付高额关税!”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强硬表态与他五天前在白宫记者会上的“胜利宣言”形成了鲜明对比。当时,他曾称莫迪保证不再购买俄罗斯石油,并称这是“重大突破”。如今,特朗普再次挥起“关税大棒”,警告印度。此前,美国已对印度部分商品加征高达50%的关税,如果印度坚持进口俄油,贸易摩擦可能进一步升级。
印度外交部的模糊回应,让事情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而莫迪本人选择沉默,他高调视察国产航母、分享士兵练习瑜伽的照片,似乎试图以“冷处理”来化解压力。这背后反映了印度在大国博弈中的现实困境:承认承诺可能得罪俄罗斯这个传统伙伴,明确否认又可能激化与美国的贸易摩擦。
数据揭示了事实真相。在特朗普宣称印度会停购俄油时,印度10月上半月的俄罗斯石油进口量不仅未减,反而上升,日均约180万桶,比9月增加25万桶,印度仍是俄罗斯海运石油的最大买家。路透社引述贸易商消息称,印度炼油厂已提前锁定11月的俄油供应,部分油轮甚至要到12月才能到港。由此可见,即便印度未来调整采购策略,实际影响也需数月才能显现。
印度之所以难以放弃俄油,有三大现实原因:一是俄油价格比国际市场低约10-15美元/桶,能节省巨额外汇;二是印度炼油设施专为处理俄油设计,改用其他来源将增加成本,同时通过精炼俄油再出口欧洲,还能赚取差价;三是俄印军事合作紧密,S-400防空系统和联合军演等都依赖能源贸易支撑。
白宫官员私下抱怨,印度一边从俄乌冲突中获益,一边要求美国提供科技与军事支持。这让特朗普难以容忍,他再次以关税施压。针对印度加征的25%额外关税,使部分商品总关税高达50%,主要涉及钢铁、铝材等领域。美国还希望印度开放农产品市场,但印度为保护本国农民一直拒绝,美印矛盾因此加深。
然而,关税政策是一把双刃剑。印度不仅是美国在印太战略中的关键伙伴,还是军火采购大客户。如果贸易摩擦升级,可能波及防务和科技合作。分析认为,特朗普的关税威胁更多是谈判策略,而非真想破坏美印关系。
短期来看,美印僵局难以打破。特朗普的关税威胁虽然猛烈,但印度可以通过拖延谈判、分批减购等方式应对。中长期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1. 若印度坚持不让步,特朗普可能进一步扩大关税,打击纺织品、医药等出口支柱产业。但此举风险大,印度或加强与俄罗斯、伊朗甚至中国合作,动摇美国“印太战略”基础。
2. 美印可能私下达成协议,印度逐步减少俄油采购,美国放宽农产品准入。这种“软着陆”最有利双方,但需要莫迪巧妙平衡国内民族主义情绪。
3. 俄方不会坐视印度倒向美国,普京可能暗自庆幸,目前俄印合作仍稳固。俄罗斯或通过优惠军售、能源合作捆绑印度,甚至与伊朗、委内瑞拉组建“反制裁石油联盟”,让印度成为关键枢纽。
这场“石油罗生门”并非简单外交乌龙,而揭示了现实残酷:小国在大国博弈中必须谨慎选边。莫迪的沉默并非软弱,而是深知特朗普需要印度制衡中国,而俄罗斯需要印度打破西方封锁。美俄双方短期内似乎都无法左右印度的策略。
特朗普与莫迪的暗战,最终胜负不在于声音大小,而在于谁能找到兼顾面子与利益的微妙平衡。因此,对于此事,仍需耐心观察,形势可能会继续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