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以来,中美经贸关系经历了多次剧烈波动,但原本威胁对中国商品加征100%关税的特朗普政府,最终选择了暂时“让步”。10月18日,中美经贸双方主要负责人通过视频通话进行了深入交流,中方由何立峰牵头,美方由财政部长贝森特和贸易代表格里尔参加。双方在会谈中就双边经贸关系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坦诚讨论,并一致同意尽快启动新一轮经贸磋商。
近期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稀土问题上,但美方先“低头”,并非因为中方放松了稀土出口限制,而是美国国内农民压力巨大。据《纽约时报》等报道,受特朗普关税政策影响,美国农民可能面临高达450亿美元的损失。如果中国在11月中旬前仍未恢复采购,美国损失的大豆订单可能高达1400万至1600万吨。尽管联邦政府计划推出新的经济支持方案,但在中国需求不复存在的情况下,补贴能否弥补农民损失仍是未知数。而且,美国农产品重返中国市场的前景依旧不明朗。中方对特朗普政府贸易承诺的可靠性存疑,同时拓展了农产品进口渠道,推动“自给自足”,美国农民长期失去中国市场的风险仍然存在,这部分损失很难由美国政府弥补。
为了缓解美国农产品出口困境,10月19日,特朗普提出可对华减税,以换取中方恢复购买大豆。但美方同时要求中方取消对美稀土出口限制,以避免“稀土牌”被利用。在双方即将重返谈判桌之际,美方一方面预测下轮谈判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另一方面将关税问题与稀土、大豆挂钩,显示其希望中方让步,但又不想自身吃亏。由此可见,特朗普单靠关税就试图在农产品和稀土问题上施压中方,实际上反映了美方在贸易博弈中的有限策略。
在农产品方面,美国希望中方复购大豆,不仅因为滞销影响农业收入,也因为农民是特朗普的重要选民群体。为了稳固选票,特朗普及其党派必须尽量减轻中美贸易战对农业的冲击。在稀土问题上,美国清楚其半导体、电子、工业设备和军工等领域高度依赖中国稀土,因此希望通过施压中方放弃“稀土牌”,既缓解美企面临的供应危机,也为后续谈判留下空间。特朗普也意识到,高额关税难以持续,而中方掌握的稀土资源对美国高新技术产业有长期影响。
然而,仅仅下调关税并不能彻底缓解中美紧张关系。虽然美国口头上表示不打算“脱钩”,但实际行动仍在围堵中国。要真正改善局势,美方必须言行一致,释放诚意,并取消此前对中方施加的一系列制裁。中方一贯立场明确:中美经贸问题只能在平等、尊重、互惠的基础上协商解决,绝不会在压力和胁迫下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