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对许多感到被美国长期压制的中国人来说,是极具振奋意义的日子。我国接连采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10月9日商务部密集发布了五项公告;10月10日对美方针对中国船只在美港口乱收费的行为采取了反制行动;同时对高通公司展开了反垄断调查,并对若干军民两用物资实施了出口管制。所有这些举措构成了有针对性的回应,力度空前。
在这些反制手段中,最让西方、尤其是美国感到冲击的,是我国新颁布的史上最严格的稀土出口管制。之所以被称为“最严”,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这是首次对境外第三国对含有中国稀土成分的产品实施出口限制——只要产品含有中国稀土成分达到0.1%或使用了中国稀土相关设备或技术,均被纳入管控范围;第二,这是第一次把全球半导体和汽车等关键行业使用中国稀土的情况纳入逐案审查;第三,管制范围覆盖整个稀土产业链,甚至包括稀土的二次回收与再利用;第四,审查措施具有高度针对性,可能对依赖中国稀土的国外产业链产生实质影响。
这些措施并非被动之举,而是主动出击,直指对方关键领域。美国近年来为了维持其对外军事行动与盟友武装支持,持续拉动军工产能:一方面鼓励盟友向乌克兰大量出售武器,另一方面在中东和拉美问题上寻求扩大影响力。稀土是现代高端武器和关键技术不可或缺的基础原料。通过严格控制稀土出口并对相关采购实施严审,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美西方军事工业链的无序扩张,从源头上增加其生产和部署成本。
有意思的是,特朗普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的反应显得有些迟疑。他在记者面前表示刚刚得知此事,并声称美国有能力应对。然而,在内部讨论后,他公开宣布将采取反制措施:从11月1日起对中国产品加征100%关税,并对美国所谓的“所有关键软件”实施出口管制,以回应北京的“激进”举动。这一表态语气强硬,显然是以经济手段进行回击,意在通过关税和出口限制迫使对方让步。
回头看,这种双方互相限制关键资源与技术的做法并非全然新鲜。美国此前对我国企业,尤其是对华为的限制,正是以出口管制和技术封锁为手段,要求盟友限制向中国出售含有美国技术的光刻机等装备。如今情势变为“你有我也有”的局面:既然对方曾用类似策略限制我方,那么我方在必要时也可以采取相应措施以维护国家利益。正如古人所言,彼可取之,我亦可取之。
总体来看,我国这轮反制强调的是在经济与技术层面争取话语权与主动权:通过立规矩、设门槛,把对方赖以运转的关键供应链纳入可控范围,从而在较量中占据有利位置。当然,双方的报复与反报复将带来不确定性,可能影响全球供应链与市场信心,因此接下来各方都需要审慎权衡利益与后果。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这场较量的进展值得持续关注,它关系到国家安全、产业发展以及国际经贸格局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