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前还气势汹汹要对华加征50%关税的墨西哥,突然踩下急刹车。背后究竟是中国反制太狠,还是美国压力太猛?
不到一个月,墨西哥的态度发生180度大转弯。
观察者网消息称,墨西哥总统辛鲍姆近日在记者会上改口称,政府正在“分析关税提案的潜在调整方向”,并强调需先与中国等国“磋商”再推进立法。
原本计划快速通过的提案被紧急叫停,推迟到11月底再审。
9月初,墨西哥政府高调公布了一份针对中国等“非贸易伙伴国”的关税清单,计划对汽车、纺织品等1371类商品加征最高50%关税,覆盖其进口商品种类的16.8%。
按照官方测算,这一政策将在2026年为墨西哥带来37.6亿美元财政收入。
然而,短短四周后,墨西哥方面就改口了。
这一急转直下的剧情,背后是中国迅速而精准的反制。
9月底,中国商务部宣布对源自墨西哥和美国的碧根果启动反倾销调查。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调查是商务部依职权主动发起,而非应企业申请。碧根果是墨西哥农业的支柱产品之一,中国这一招直接打在了墨西哥的经济七寸上。
同日,中方还启动了针对墨西哥涉华贸易限制措施的“贸易投资壁垒调查”,初步证据显示墨西哥碧根果以低价倾销方式冲击中国市场,已对中国产业造成实质损害。
中国的组合拳让墨西哥瞬间感受到压力。
墨西哥中国科技商会分析称,汽车、零部件、电子和家电等行业可能成为下一波受影响领域。
近年来,大批中资企业赴墨西哥建厂,将其视为进入美国市场的跳板。
例如2024年11月,比亚迪在墨西哥城高调发布皮卡车型SHARK,展现深耕北美市场的野心。若墨西哥真的对华加税,这些投资计划很可能被迫调整。
商会负责人坦言,中国对墨西哥汽车、冶金等领域的投资预计将显著放缓。
墨西哥的摇摆姿态暴露了其在中美之间的两难处境。
一方面,美国总统特朗普重返白宫后,不断施压墨西哥限制中国商品借道进入美国。
特朗普甚至威胁对墨西哥汽车加征100%至200%关税,而《美墨加协定》将于2026年重新审议,墨西哥不得不提前“站队”。
另一方面,中国是墨西哥至关重要的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约1000亿美元,墨西哥对华贸易逆差高达650亿至700亿美元。中国不仅是墨西哥重要进口来源国,更是近年来增长最快的投资方之一。
墨西哥试图用加税方案向美国示好,但显然低估了中国的反应速度与力度。
路透社援引墨西哥议员消息称,财政部已将关税收入纳入2026年财政预算,任何调整都可能造成预算缺口。
然而,中方反制让墨西哥意识到:讨好美国的代价可能是彻底得罪中国。
辛鲍姆提出“磋商”时,特别强调“愿维持与中国的良好关系”,但并未承诺撤回提案。
这种骑墙态度,恰恰反映了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典型困境——既想左右逢源,又怕两头落空。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墨西哥的关税策略可能适得其反。
其吸引外资的核心优势在于《美墨加协定》的关税优惠和毗邻美国的地理位置。若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不仅可能吓退中资企业,还会让越南、印度等国趁机抢占产业链空缺。
更讽刺的是,墨西哥计划对华征收50%的关税,甚至高于美国对部分中国商品的税率。这种“比美国更激进”的做法,反而可能破坏墨西哥自身的营商环境。
中方的态度已十分明确。
此前,中国就曾警告,任何以牺牲中国利益为谈判筹码的行为都将遭到反制。碧根果调查虽针对单一产品,却释放出强烈信号:中国有足够工具反制贸易保护主义。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反倾销调查程序将持续一年,这意味着即便墨西哥暂时搁置提案,中国的反制措施仍会按程序推进。
这种“调查一旦启动,不轻易停止”的机制,正是对投机行为的强力约束。
未来局势的发展取决于墨西哥的下一步选择。
若墨西哥在11月底重启审议时坚持加税,哪怕税率调低,中国仍有更多反制工具可用,例如对墨西哥农产品、矿产或制造业中间品采取限制措施。
若墨西哥选择谈判妥协,可能寻求对中国部分商品实行配额管理或阶梯关税,但需平衡美国的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近年来通过巴西、阿根廷等国深化了美洲市场布局,降低了对墨西哥通道的依赖。这意味着墨西哥的“跳板”价值并非不可替代。
墨西哥的困境给所有试图在中美间摇摆的国家上了一课:在大国竞争中,骑墙策略越来越难以维系。当特朗普要求盟友“选边站”,中国则以经济反制明确划出红线,夹在中间的国家必须谨慎计算每一步的代价。
正如墨西哥媒体所言:“割别人的肉喂鹰,最终可能伤到自己。”这场贸易风波尚未结束,但已经证明了一点:在国际棋局中,盲目跟牌的一方,终将付出沉重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