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宣布提高一系列关税,特朗普总会给出一个具体理由:要保护美国制造商,免受进口产品大量涌入所带来的冲击。然而,经济学家们对这种做法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意见并不统一——有的认为关税可能无力遏制外国商品的涌入,甚至有人对关税是否足以阻止进口提出怀疑;也有经济学家警告,关税会带来高昂成本,可能加速制造业的萎缩。
最近,特朗普宣布计划对品牌药或专利药征收100%的关税,除非相关公司在美国设厂生产。同时他还表示,从美国境外进口的重型卡车将被征收25%的关税,某些家居用品则可能面临50%的关税。这一系列征税举措,被他描述为“保护美国本土企业”的手段。
从理论上讲,这一思路确实有道理:关税会让海外商品价格变贵,价格上涨会抑制美国消费者的需求,从而让国内生产商更容易参与竞争。这也是特朗普今年以来推动关税举措的主要理论依据。
但不少经济学家对这些措施是否真的能实现让制造业回流的目标持怀疑态度。他们指出,关税政策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会被豁免条款所削弱,因为许多企业通过其他途径获得了豁免,导致效应被削弱。
以专利药为例。专利药具有高度资本密集的生产特征,理论上100%的关税应促使企业在美国生产,但许多跨国药企,如辉瑞、默克等,已经在美国设厂,可能因此获得豁免。此外,大多数专利药来自欧盟,而欧盟已与美国达成协议,对欧盟商品征收的关税上限为15%。
至于重型卡车,美国约78%的进口来自墨西哥,约15%来自加拿大。根据特朗普第一任期内达成的“美墨加协定”(USMCA),来自这两个国家且能够证明主要成分来自美国的商品,基本上可以完全免征关税。迄今为止,由于协定的存在,许多从墨西哥和加拿大进口的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已免于征收25%的关税。
牛津经济研究院的经济学家瑞安·斯威特(Ryan Sweet)表示,由于存在这些豁免,关税的实际效果将大打折扣,其影响可能远不及表面看起来那么显著。
谈到家居用品时,凯投宏观的经济学家尼尔·希尔林(Neil Shearing)对《华尔街日报》表示,这些关税对宏观经济并不产生实质性影响。考虑到美国的劳动成本相对偏高,即便对厨柜、浴室柜等家居用品征收50%的关税,恐怕也难以把大规模的生产带回国内,特朗普最终也许只能看到少数企业增加对美投资的承诺。
还有一些 economists 指出,除了豁免带来的影响之外,关税还会提高原材料成本,从而使这场贸易战的最终结果与特朗普的预期相悖。美国商务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9月25日)显示,截至6月份,制造业在美国GDP中的占比为9.4%,而预计到2024年底这一比例将升至9.7%。换言之,制造业在总体经济中的比重仍然较小,关税要通过制造业回流来实现根本性改变,面临更高的难度与不确定性。